概要:2024年上半年,高股息策略在港股市场持续领先。下半年,多家私募机构仍看好高股息策略,特别是港股红利资产。私募机构配置港股比例上升,聚焦金融、能源等行业。南向资金连续流入港股,聚焦高股息资产。市场认为港股提供高性价比估值,看好稀缺资源、稳定现金流等领域。
在2024年的上半年,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悄然浮现——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历史谷底,高股息策略如黑马般跃出,尤其在港股市场,其表现更是大放异彩。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下半年,这匹黑马是否还能继续驰骋?据券商中国深入调研的结果,高股息策略仍旧被众多私募巨头视作其投资组合的定海神针,而港股市场更是以其独特的性价比优势,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预计下半年,港股红利资产仍将是市场追捧的焦点。
私募巨头竞相布局港股三大领域
自2021年起,高股息策略在A股与港股市场连续三年领跑。进入2024年上半年,即便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历史新低的环境下,高股息策略依然傲视群雄。多家私募机构的投资策略报告与卖方分析机构的策略会均指向一个共同的观点:高股息资产,特别是港股红利资产,仍将是市场的“宠儿”。
运舟资本的研究报告深刻剖析了当前的市场环境:货币宽松政策已落地,社会利率中枢持续下行,但信用宽松尚未实现,居民、企业投资信心疲弱,政府财政支出力度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低波动固定收益的追求愈发强烈,推动了资本市场红利类、价值类股票的崛起。
“当前,港股股东回报率已飙升至历史峰值,港股回购与分红率高达5.25%。”一家大型私募基金的资深经理如是分析,与A股2.66%的股东回报率相比,港股的回报率显然更具吸引力。港股市场中,那些具备经营垄断属性的高股息股票,正通过稳定且持续的高分红,稳固其在资本市场中的绝对价值地位。
港股成私募巨头新宠
港股的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名私募机构。例如,仁桥资产旗下产品港股持仓比例已超过40%;运舟资本则维持中等偏上仓位水平,股票占净资产的比例高达90.92%,并在5月加仓了互联网标的。
第三方统计机构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根据华润信托最新公布的阳光私募股票多头指数(CREFI)显示,2024年5月末,CREFI指数成分基金中,超过六成的基金股票持仓比例高达56.48%,较上月末上升2.85个百分点。其中,港股的平均配置比例更是达到了30.14%,较上月末上升1.69个百分点。
在行业配置上,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平均配置比例有所下降,而港股的平均配置比例则显著上升。在具体行业上,5月持仓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为“能源Ⅱ”、“软件与服务”和“银行”。
南向资金钟情于红利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高股息策略在6月上旬至中下旬一度受挫,但自6月18号起便再度崭露头角。期间,受港股行情走弱影响,南向资金6月累计成交7317.33亿港元,环比5月锐减约三成。然而,南向资金依然保持净流入态势,6月累计净流入876.46亿港元,环比5月增加约174亿港元。其中,银行、通信、能源等高股息资产成为主要流入方向,与私募持仓增幅最大的行业相契合。
上半年,恒生高股息指数涨幅约9%,大幅跑赢恒生指数(3.94%)与恒生科技(-5.57%)。聚焦港股优质高股息资产的恒生红利ETF(159726),上半年涨幅更是高达18.87%,其权重主要集中在金融业、能源业、公用事业等板块。
今年前6月,南向资金持续流入,累计流入额高达3714.37亿港元,是去年同期流入总额的3倍,并已超过2023年全年3111.8亿港元的净流入额。若下半年保持这一增长势头,南向资金今年净流入港股总额有望刷新历史纪录,超过2020年的6414亿港元。
煜德投资表示,市场正在调整中重塑价值。随着新“国九条”后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实,市场正逐步演绎重塑价值发现的结构性行情。重视投资者利益、回报股东、提高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