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重磅新规今日实施!影响多大?

发布时间: 2024-08-01

一时激起千层浪。

8月1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下称《新规》)将正式实施。

新规要求私募管理人不得向不存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委托关系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此外,除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其签署该基金代销协议的基金销售机构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展示和传递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

目前,私募排排网等多家私募基金服务平台相继“下架”众多非代销的私募产品净值披露等服务。

“这也令私募产品代销业务雪上加霜。”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向记者感慨说。今年以来,权益类市场波动加大导致高净值投资者投资证券类私募产品的意愿显著下降。如今,他们又缺乏不同证券类私募产品的“业绩比较”,难以了解私募机构的实际投资优势,令投资兴趣进一步降温。

多位高净值投资者告诉记者,以往,他们在做出是否认购证券类私募产品前,会综合比较不同私募机构同策略私募产品的累计收益、年化收益、近一年收益、净值最大回撤幅度、净值回撤幅度收复时间等,研判自己所投的私募产品是否具备“过硬的投资实力”。如今。随着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无法展现这些“产品业绩比较”信息,他们的私募产品投资也在某种程度失去了“方向感”。

“今年以来证券类私募产品净值回撤幅度也比较大,我们也正好借机婉拒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投资邀约。”一位高净值投资者向记者私下透露。

这令众多中小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如坐针毡”——一旦失去私募产品代销业务营收,他们将很快遭遇“生存问题”。

上述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直言,尽管业界普遍认为《新规》可能对中小私募机构的冲击较大,但事实上,《新规》对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洗牌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私募产品“越来越难卖”,部分具有公募基金代销牌照的大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迅速转变经营策略,开始向高净值投资者“推介”公募产品,力争“留住”这些高净值客户。

私募产品代销难度加剧

受《新规》影响,近日众多私募基金服务平台可展示净值波动的私募产品数量均大幅缩水。

当前,私募排排网展示1000多只签署代销协议的私募产品净值。

但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存续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达到9.5万只,这意味着私募排排网能展示净值波动的私募产品占比仅有约1%。

此外,不少私募基金服务平台对单一私募机构旗下产品的净值披露数量也相应大幅缩水。比如东方港湾旗下拥有106只私募产品,但某私募基金服务平台只能显示其中3只产品净值波动,且景林、淡水泉等多家百亿私募机构旗下产品都无法展示最新净值波动状况。

“这背后,是在《新规》实施后,私募基金服务平台只能展示其代销的私募产品业绩相关信息。”前述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但这也给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私募产品代销业务构成较大冲击。

以往,他们在代销私募产品时,会通过私募排排网等平台收集不同私募机构同策略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与净值波动状况,供高净值投资者“比较”,以此凸显委托他们代销产品的私募机构具备较高的投资实力,进而吸引高净值投资者纷纷“掏钱认购”。

如今,随着《新规》实施,他们难以“找齐”其他私募机构同策略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与净值波动状况,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7月下旬,我们内部也讨论过采取某些变通办法,比如通过某些渠道采购其他私募机构产品业绩数据,在产品路演时通过口述方式向高净值投资者呈现,供后者进行业绩比较。”这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但合规部门很快提出反对意见——按照《新规》要求,除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其签署该基金代销协议的基金销售机构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展示和传递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

这意味着若有高净值投资者现场“录音”并反馈给金融监管部门,他们将因为违规操作而面临问责。

他无奈表示,目前他们只能眼看着私募产品“越难越难卖”——今年以来,权益类市场波动加大令高净值投资者对证券类私募产品的投资意愿骤降。如今,不少高净值投资者干脆以“私募产品缺乏足够的同业业绩比较数据”为由,婉拒他们的投资邀约。

上海博斐基金投资总监胡泊博士表示,大量私募产品净值“消失”,可能令高净值投资者的私募产品投资缺乏“导航”。未来,不排除高净值投资者因为看不到产品净值,对私募产品投资产生更强的敬畏心理——他们更倾向投资名气较大的私募机构,令中小私募机构发展遭遇较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私募机构也表达自己的担忧。

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表示,相关部门应采取新措施——要求所有私募基金公开其持仓情况。只有当高净值投资者清晰了解到私募产品所投资的上市公司,才能有效避免风险。与此同时,私募基金净值也应当“公开”,以便公众能够监督私募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否则若基金公司更换名称后再次出现,投资者将难以了解其真实情况。

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转向“公募产品代销”

面对私募产品“越来越难卖”,具有公募基金代销牌照的大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迅速转变经营策略,“引导”高净值投资者加码公募基金投资。

“原先,高净值投资者相对热衷投资私募基金,主要原因是他们看中私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希望收益越高越好),反而对追求相对收益(跑赢行业平均水准)的公募基金产品投资兴趣不高。”前述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这种状况正发生明显改变。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公募基金的实际投资回报率不低于私募基金,二是公募基金的流动性好于私募基金。

“在缺乏私募基金产品业绩比较的情况下,部分打算抄底A股的高净值投资者也将投资目光转向公募基金,因为证券类公募基金的净值披露频率与透明度相对更高,有助于他们通过多维度比较,找出最具投资价值的产品进行抄底投资。”这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直言。目前,他们正增强对公募基金的投研力度,力争为高净值投资者遴选一批业绩相对稳健且产品净值波动性相对较低的证券类公募基金产品。

此外,他还发现部分大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正尝试做好“陪伴式服务”工作——即他们会替高净值投资者“盯盘”,一旦公募基金产品净值出现异常下跌或投资风格骤变,他们会提醒高净值投资者及时注意相关投资风险。

但是,缺乏公募基金代销牌照的中小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或将迎来新的“至暗时刻”。

一位中小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运营总监向记者直言,私募产品代销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一旦大量私募产品净值“消失”导致私募产品越来越难卖,他们或将很快遭遇生存压力。

在他看来,《新规》或将加快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洗牌进程。

记者获悉,面对《新规》实施,服务大量高净值投资者的私人银行与信托公司则显得相当淡定。

一位私人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在的私人银行只代销符合条件(在私行白名单范畴内)的10多家私募机构阳光私募产品,由于私行高净值投资者已认购这些私募机构的多款阳光私募产品,对后者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产品净值波动平稳性与整体投资回报均相对熟悉,因此私行高净值客户无需进行复杂的产品业绩比较,就会继续认购新发私募产品。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持续跟踪这些私募机构的投资风格与产品业绩稳定性,一旦发现他们出现异常的投资风格漂移与产品净值异动,就会迅速将它们剔除在白名单之外。”他告诉记者。这无形间也给私募机构带来很大的硬约束,令他必须时刻关注自身的投资策略执行效果,确保高净值投资者买到“言行合一”的私募产品。

一位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主要代销多家行业头部私募机构的阳光私募产品,从而获得这些行业头部私募机构的产品业绩信息。

“目前,这些行业头部私募机构的产品业绩信息,足以供高价格投资者完成产品业绩比较,作为他们选择私募产品的主要依据。”他告诉记者。目前信托公司代销阳光私募产品面临的最大挑战,反而是信托公司的高净值投资者偏爱类固收产品,随着年初量化私募产品净值大幅下滑打破了“低风险高收益”信仰,目前他们推介量化策略阳光私募产品,正遭遇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的冷遇。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首页 - 股市 - 数据 - 市场动态 - 金融 - 产经 - 基金 - 新股 - 创投 - 科创板 - 新三板 -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18001175879

商务合作    隐私条款    免责声明    投诉反馈

Copyright @ 2024 金融谷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2024068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