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消费又迎好时节 商家“七夕”之际促销忙

发布时间: 2024-08-10

证券时报记者 胡华雄 吴家明

“七夕”之际,各大黄金珠宝店纷纷打起“七夕”牌,抢抓这一“中国情人节”的销售机会。

记者在深圳地区多家商场的黄金珠宝店发现,“七夕”的元素确已随处可见。

不过,由于今年以来金价高企,推高了购买金饰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行情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际金价屡创历史新高,近期金价虽一度调整,但很快再次回升。

对于金价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国信期货研究咨询团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降息周期渐近叠加避险需求,黄金价格上行驱动仍存。具体来看,黄金价格在降息预期下往往表现强劲,这是因为降息通常会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从而增加黄金的吸引力。但市场需要谨慎对待降息落地后可能出现回调风险。

“七夕”之际

各大商家促销忙

“七夕”之际,黄金珠宝迎来一波消费小高峰。

记者在深圳地区一些大型商场的黄金珠宝店发现,“七夕”的元素满满,商家普遍趁着“七夕”的时间窗口发力促销。

记者发现,在中国黄金深圳某门店,打出“七待是你夕望还是你”“会员进店任意消费送情侣对杯”的广告标牌,据相关店员介绍,一些按克重计价的金饰可以给到每克数十元的折扣。

8月9日,在另一黄金珠宝品牌六福珠宝的深圳某门店,记者发现,在该店的电子屏上,“足金999”的卖出报价为729元/克,换购价为642元/克。不过,该店的宣传板上同时打出“心动礼遇”“TIME8.9—8.11”等活动广告标语,显然也是为着“七夕”而来。具体来看,该店给出的优惠措施包括“黄金克减45元”“满5000元返200元”“镶嵌8折”等。

在周大福、周生生、老凤祥等知名黄金珠宝品牌旗下门店,记者也发现,相关门店普遍也有幅度不等的优惠活动。

总的来看,在“七夕”来临之际,各黄金珠宝品牌均打出一定折扣以促进销售,不过越是头部品牌,折扣越少,价格也越坚挺。

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有不少有意购买黄金珠宝的群体并不急着购买,而是可能等到“七夕”当天才会购买,因此“七夕”之前的一两天部分品牌珠宝店的人流并未明显增加。一位黄金珠宝行业销售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这次黄金珠宝的“七夕”消费主要看周六周日两天,“现在的人很少会提前买,倒是会提前先看”。不过“七夕”前一天的晚间,记者发现,相关门店的客流量已有所增加。

金价持续保持高位

金饰消费总体疲软

金价保持高位是导致金饰消费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市场竞争大,很多品牌都为七夕节推出了专属活动,我们品牌是每克减60元。”在深圳福田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商场内,品牌金饰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年轻人进店选购的比较多,小克重的戒指、手链和编绳比较受欢迎,但由于金价仍处在高位,还是削弱了部分黄金消费需求。”

“今年春节后金价持续走高,当下金饰克价基本维持在七百多元的高位,这使得金饰消费进入了平稳期。”销售人员表示,黄金饰品消费具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即便是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或许也只能带来一小波的消费热潮。

世界黄金协会表示,在金价高企和消费者信心不足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黄金珠宝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轻质产品和实惠单价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成本较低的小件饰品,如24K硬质纯金产品,上半年销量表现优于其他品类;另一方面,中国的黄金珠宝行业正面临重大整合,尤其是在近年来零售网络迅速扩张之后,零售利润的收窄促使许多珠宝商推广利润率更高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复杂的设计和各种宝石镶嵌物,以支撑利润。

世界黄金协会发布2024年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由于金价屡创新高,二季度全球金饰需求同比下降19%至391吨。2024年上半年,全球金饰消费需求同比下降10%至870吨。上半年中国金饰消费需求为271吨,同比下降17%。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的金饰总需求仍具韧性,这主要得益于一季度高于预期的金饰需求表现。

金价后续如何走?

对于金价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国信期货研究咨询团队认为,降息周期渐近叠加避险需求双重支撑,黄金上行驱动仍存。具体来看,黄金价格在降息预期下往往表现强劲,这是因为降息通常会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从而增加黄金的吸引力。但市场需要谨慎对待降息落地后可能出现回调风险。

国信期货研究咨询团队认为,对于即将到来的本轮降息周期而言,目前市场最关注的仍然是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这将直接决定美联储降息的时间和力度。如果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数据继续恶化,衰退风险将大幅上升,市场也会相应调整对美联储政策的预期。具体来说,美国经济放缓与衰退的区别在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放缓通常指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但经济活动仍在继续,而衰退则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全面下降。美联储在应对经济放缓时,通常会采取预防性的降息措施,以支持经济增长和防止衰退。但如果未来的经济数据继续疲软,特别是就业市场和消费数据显著下滑,市场对于衰退的担忧将进一步加剧。这将对美联储的政策形成更大的压力,可能需要采取更大幅度的降息措施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首页 - 股市 - 数据 - 市场动态 - 金融 - 产经 - 基金 - 新股 - 创投 - 科创板 - 新三板 -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18001175879

商务合作    隐私条款    免责声明    投诉反馈

Copyright @ 2024 金融谷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2024068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