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外卖看到’我的’界面里的类似未读消息提醒的红色小气泡,忍不住点了进去,发现是让我申请贷款。”北京白领杨女士感叹,连闲鱼最近也开放了借钱入口,“现在这些平台,真是拼命让你借钱!”
近期,流量较大的互联网平台涉水金融尤其是信贷业务进一步扩面。
为何各类互联网平台花式“求借钱”?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可以利用金融营销来实现流量变现、增加收入,还可获得更高的用户留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借助平台流量来获取客户,弥补自身流量和获客渠道的不足。
不过,在各类平台“拼命让你借钱”这一现象背后,也有一些风险不容忽视。
当“借钱”入口成“标配”
从业态多元的互联网巨头到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在普通人手机上,不管是电商、短视频、音乐类APP,还是外卖、出行、美颜相机类APP,很多都陆续接入了“借钱”入口。
近日,热门网络小说平台七猫小说一度上线“借钱”入口。飞猪、闲鱼等多家互联网平台也纷纷上线“借钱”窗口。记者发现,在常用APP中,微博、抖音、爱奇艺、美团外卖、饿了么、美图秀秀、去哪儿旅行、智行火车票等等,也都有醒目的借钱入口。
记者发现,一些平台虽然有借钱入口,但并不直接提供放款服务,而是通过第三方金融机构,为用户提供借款服务和资金,系统默认展示第三方借款产品。“这种平台实质上扮演的是中介引流角色,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服务,来赚取中介费用。”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近期有一些上线又下线了借钱入口的平台,多是采用纯给贷款平台导流的形式。这个入口里通常会挂一些贷款软件的广告或者是下载页,他们并不对申请贷款的人做任何筛选,只是一个像广告一样做展示。点进展示页以后,它会跳转到应用商店。这种导流并不需要金融牌照和资质。”一位资深互联网贷款平台人士对记者表示。
部分更早入局的互联网平台则是成立了专门的小贷公司,经营小贷业务,与其他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机构等联合放贷。业内人士介绍,有流量的平台,开启的贷款业务的路径,通常是从导流、助贷到自己拿牌照做自营,进行综合了自营放贷、助贷、导流的多元化信贷服务。
为何平台扎堆借钱
众多互联网平台趋之若鹜,源自广袤的市场:与银行相比,网贷门槛低,尤其对于长尾客户,融资可得性高,贷款潜力巨大。
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可以利用金融营销来实现流量变现,是增加收入的新方式之一,还可增强用户黏性,获得更高的用户留存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借助平台流量来获取客户,弥补自身流量和获客渠道的不足,双方亦是一拍即合。
“主流互联网平台有流量、有消费场景,接入借款入口,主要是对接银行没有直接覆盖的人群的借款需求。”一位与多家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的资深信托人士告诉记者,互联网信贷的客户池,一部分也是银行的信用白户,这部分人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很难直接获得银行的信用类贷款,于是对网贷产生了需求。
通过互联网助贷,相比机构自营获客,是条“捷径”,有助于资产和客户规模快速扩张。“特别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获客能力弱,现在就慢慢变成平台公司是强势一方,金融机构对他们没什么太大的议价权。”一位资深金融业内人士说。
不过,部分金融机构依赖这种渠道展业,导流费用负担巨大。目前头部平台流量费用较三四年前涨了两三倍,机构获客质量也出现一定的瓶颈。
“有一些平台,贷款平台已经入驻,但导流效果非常差,一个月就转化几单APP下载。这类垂直领域平台虽然流量非常大,但它的流量客户跟这种互联网信贷的流量客户重合度非常低。”上述资深互联网贷款平台人士说,消金市场逐渐走向饱和,竞争和内卷加剧,流量变现的可持续性或许还需要打个问号。
暗藏一定风险
互联网平台纷纷瞄准贷款业务,也让一些风险悄然涌动。
“明明一些客户是多头借贷,无力正常偿还负债了,还给这样的客户借新还旧。”业内人士透露,多头借贷和共债现象增加,给放款机构的资产质量带来了一定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点首先就是互联网平台合规性的问题。前端获客来源于平台,触达客户也是通过平台。如果说平台合规性有问题,大概率后面客诉等会比较多些,会有声誉风险。”华南一金融机构人士表示。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近两年,下沉客群收入、还款压力增大,对金融机构业务拓展、资产质量管控、消保降诉等方面带来了超常规的负重。同时,一些金融机构逾期率指标出现明显走高,核销不良资产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压力也随之而来,并“吞噬”了部分利润空间。
同时,在相关投诉平台,互联网贷款也因征信问题、贷款利率高、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问题成为投诉重灾区。
专家表示,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涉及到客群、场景、资金以及风险等各环节之间的隔离,需要更加注重穿透与持续性监管,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规范开展贷款网络营销活动时,应落实客户适当性管理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