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预定利率的传统险退出舞台,分红险王者归来的呼声水涨船高。
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等多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中期业绩会上均表示,预计未来分红险会替代传统型产品成为新的主力产品类型,占比可能会超过50%。
前不久,金融监管总局向行业下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亦明确指出,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另一方面,分红险最新公布的红利实现率却普遍出现“打折”。在此契机下,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出超20家险企逾千款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情况,为读者揭开分红险“打折”背后的几大真相。
真相1:红利实现率打五折成常态
红利实现率之所以颇受关注,皆由于其与投保人获得的收益密切相关。分红保险红利主要分为预定利率部分和浮动部分两部分。同一预定利率产品下,红利实现率高低直接影响浮动收益。
红利实现率则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的红利和保险计划书中预期(或中档)利益演示之间的比值。年度分红实现率100%,表示当期实际收益与利益演示一致。
据记者统计的20余家险企逾千款产品红利实现率情况来看,算术平均后的红利率实现率为49%,相较去年打五折甚至更多已成常态。
据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统计,截至2024年9月9日,68家保险公司公布了2469款分红保险2023年度红利实现率,仅少数产品红利实现率达到100%。
真相2:大公司差异小,小公司分化大
从不同规模公司对应的红利实现率情况来看,大公司平均红利实现率相近,中小公司红利实现率则分化非常明显,上限高,下限也更低,有产品红利实现率为0%。
“寿险一哥”中国人寿公布了99款分红险产品的2023年红利实现率,其中,红利实现率最高为130%,最低为25%,平均值为35%。从过往十年累计红利实现率来看,公司分红险自2013年起的累计红利实现率平均值为95%,长期表现仍算不错。
平安人寿也是分红险大户,达到124款,均为现金分红,最新红利实现率平均值为35.2%。产品方面,公司主要根据保单生效期不同来区分红利实现率,总体来看,2018年5月30日之后的产品红利实现率均为35.7%,其余年份生效的产品红利实现率区间为25%—57.1%。相较去年,平安人寿产品的红利实现率也普遍打了对折,去年公司分红险红利实现率平均值为87.2%。
太保寿险共有106款分红险产品,既有现金分红产品也有保额分红产品。在大型险企中,太保寿险的红利实现率表现相对亮眼。86款现金分红产品的现金红利实现率最高为84%,最低为40%,平均值为49%;20款保额分红产品的增额红利实现率全部为70%,终了红利实现率最高96%,最低36%,平均值为56%。
新华保险公布了71款分红保险2023年度的红利实现率,其中现金分红产品11款,保额分红产品60款,现金分红产品的红利实现率平均值约为19%;保额分红增额红利实现率平均值约为151%,终了红利实现率平均值约为78%。
太平人寿也有100余款分红险产品,主力产品为保额分红产品,2023年度红利实现率平均值为36%,最近十年平均实现率为87%;14款现金分红产品的现金红利实现率平均值为41%,最近十年平均实现率为98%。
泰康人寿的分红险按照账户类型不同,红利实现率有所差异。其中,长寿账户2023年红利实现率平均值约为42%;个人账户和部分账户的产品红利实现率平均值为30%左右。
相对于大公司红利实现率相对差异较小,中小公司红利实现率表现非常分化。
例如,中英人寿34款现金分红产品的红利实现率最高101%,最低48%,平均值为77.5%,中意人寿51款现金分红产品的红利实现率平均值为83%。也有公司红利实现率为个位数。例如,弘康人寿最新公布的2023年度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显示,10款产品中有9款现金红利实现率不到5%,有一款产品现金红利实现率仅2%,平均值仅为6.8%。
2023年还有一家公司分红险红利实现率均为100%,就是德华安顾人寿。这主要是由于该公司在去年底就2023年度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并未受到今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行业整体下降的影响。
真相3:红利实现率高,不等于产品收益率高
需要注意的是,红利实现率越高并不等于真实收益率越高。除了红利实现率外,产品真实收益率还受到产品预定利率、红利分配比例等因素影响。
首先,预定利率不同,会导致红利实现率的数值相差很大。按照计算公式,同一收益率水平下,预定利率越高,红利实现率反而越低。
例如,一款分红保险预定利率为2.5%,如果红利实现率为50%,则理论收益率水平为3.2%。一款预定利率为3%的分红保险,红利实现率为19%时理论收益率也为3.2%,红利实现率为50%时的理论收益率则会达到3.42%。
根据相关要求,2000年至2015年9月,以及2023年8月至今预定利率上限不得超过2.5%,而2016年下半年至2023年7月期间预定利率上限不得超过3.0%。
从行业整体来看,结合上述行业预定利率趋势,保单在2023年以后的产品,红利实现率普遍会高于2016年—2023年期间的产品。但具体到某个产品,其预定利率高低主要与保险公司产品策略相关。
此外,收益率还要结合分配比例来看。2018年5月起,保险公司演示的分配比例从100%变更为70%。如果按照100%和70%的分配比例分别计算红利实现率,在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前者红利实现率会更低。
以太保寿险某现金分红产品为例,一款是生效期为2018年7月1日之前的产品,2023年度红利实现率为40%,一款是2018年7月1日之后的生效的产品,2023年度红利实现率为57%。
如果以40%达成率计算红利因子,同时按照100%的比例分配红利,按照分红公式,红利因子=(4.5减去2.5预定利率)×100%分配比例×40%=0.8%。如果以按57%达成率计算红利因子,同时按照70%的比例分配红利,按照分红公式,红利因子=(4.5减去2.5预定利率)×70%分配比例×0.57%=0.798%。
上述结果显示了虽然红利实现率有差异,但由于受到红利达成率、红利分配比例等因素影响,其真实收益率可能一样。
除了这些原因,保险公司分红险特别储备的厚度以及是否使用特储进行了收益平滑也要考虑在内。
根据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应对分红保险账户提取分红保险特别储备。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是分红保险账户逐年累积的,其权益共同属于保单持有人和股东双方,用于平滑未来的分红水平。仍以上述太保寿险产品为例,从产品整体收益率来看,将2.5%的预定利率加上0.8%的红利因子,合起来整体收益率均达到3.3%,该产品使用了分红险特别储备。
据了解,分红险特别储备是分红险账户逐年累积的,其权益共同属于保单持有人和股东双方,用于平滑未来的分红水平。投资能力越稳定,分红特储越厚,未来达成账户预期收益的能力就越强。
真相4:实际收益率还要剔除成本
红利实现率下调后,分红险真实收益率是多少?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虽然红利实现率出现了下滑,从行业整体看,不少分红险产品2023年度理论收益率仍能达到3%。
以分红险预定利率2.77%来计算,当红利实现率19%时,客户的理论收益率为3%;如果预定利率降至2.5%,当红利实现率达到35.7%时,客户的理论收益率为3%;如果预定利率降至2%,红利实现率达到57.1%时,客户理论收益率为3%。
2023年红利实现率虽然大面积下滑,但是主流保险公司均在35.7%以上,这意味着大多数客户可以获得3%以上的理论收益。
另外需要厘清的是,理论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龙格解释,理论收益率还需要剔除保单其他成本,包括费用成本、保障成本等,一款预定利率为2.5%的分红保险,在不加入浮动收益的情况下,实际收益率可能为2.1%—2.3%。
龙格以预定利率2.5%的产品举例,如果浮动部分红利实现率为50%,则产品理论最高收益率为3.2%,实际收益率可能在2.7%—2.9%;如果浮动部分红利实现率为80%,则产品理论最高收益率为3.62%,实际收益率可能在3%—3.3%。
真相5:浮动收益关注长期表现更可靠
保险公司在计算各产品红利实现率时,通常以中档演示利率4.5%减去产品预定利率为利益演示基础,但实际上现在很多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已经达不到4.5%。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公司分红险红利收益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分红险的特点是“向下有保底,向上有浮动”。从行业整体来看,为防范利差损,保险产品保底收益部分对应的预定利率,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多次下调。
2019年第四季度,预定利率为4.025%的年金险集体下架;2023年7月底,人身险预定利率维持了10年的3.5%时代结束,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降至3.0%,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至2.5%。今年9月1日起,新一轮预定利率下调启动,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随着预定利率下行,分红险决战理财市场的胜负手更加取决于非保底部分,即红利表现。一般来说,分红保险红利一般来自利差、死差和费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分红险红利来源是利差,受投资收益影响。
在一家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看来,分红险的红利的确是不固定的,但分红机制是确定的。一是监管对红利比例有明确要求,根据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二是保险公司设定了分红特别储备,来平滑稳定分红收益;此外,要关注公司的投资实力,这是分红的基本保证。
此外,红利实现率并不会长期与演示利率背离。根据原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在售的分红保险产品,如果连续3年实际分红水平达不到中档红利演示水平的,保险公司必须下调相关产品的中、高档红利演示水平,下调后的中档红利演示水平不得高于公司近3年实际平均分红水平,这将有助于投保人更好地了解产品收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