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最惨的可能不是一直亏,而是你想咬牙硬扛,但产品却没了。”投资者小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持有的一只基金已经没机会回本了,因为产品在近期已经清盘了,因此他也被动“解脱”了。
步入下半年,基金清盘的节奏明显加快。Wind数据显示,9月以来已有29只基金正式清盘,同比增加52%,这一数字也创下近6年来新高。近一个季度已有近百只产品“谢幕”。与此同时,还有上千只产品规模不足5000万元。
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来已有80余只基金发布清盘预警。若业绩表现和产品持营未能吸引投资者,这些产品步入清盘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清盘这一制度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好处颇多,但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持有的基金被清盘无疑影响了投资体验,若基金净值已经下跌,还可能会面临本金的损失。
超200只基金“谢幕”
十一小长假前,又有多只基金加入清算离场的行列。9月24日,景顺长城卓越成长发布公告称,基金的最后运作日定为9月23日,并于24日进入清算程序。该基金被清算的原因是,基金资产净值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因此触发了《基金合同》约定的终止情形。
Wind数据显示,景顺长城卓越成长成立于今年2月1日,至今运行仅7个月有余。截至9月23日,景顺长城卓越成长A成立以来的累计回报为-1.22%。从规模来看,该基金首发募集规模为5.53亿元,而历史公告显示,截至5月13日,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换言之,景顺长城卓越成长在3月26日,即运行一个多月时,基金规模便已经减少了5亿元以上,缩水幅度超90%。随后,该基金规模有短暂回升,二季度末时的基金规模为9059.13万元。8月起,景顺长城卓越成长又陆续发布了3份清盘预警公告,并正式离场。
同一日步入清盘的还有华富国潮优选、华夏博锐一年持有、华宝安悦一年持有等产品。截至二季度末,上述3只基金的基金规模分别为1538.16万元、984万元、5005.45万元。
其中,华宝安悦一年持有同样因“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理由被清算。华富国潮优选和华夏博锐一年持有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公告显示,二者均为2021年9月23日成立发起式基金,因合同生效满三年后却未能达到2亿元的资产净值而触发终止情形离场。
包括这些产品在内,9月以来已有29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产品按下“终止键”。虽然9月尚未结束,但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9月(19只)已增长了一半以上,同时创下近6年来新高。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步入下半年后,基金清盘的节奏明显加快。今年前六个月共有111只产品清盘,数量最多的是6月有25只。而7月和8月,清盘基金的数量分别为27只、41只,加上9月以来的29只,三个月的清盘数量已有近百只。
目前,年内的基金清盘数量已经突破200只的整数关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以基金到期日为基准,今年以来共有208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基金退出资本市场。其中,与A股市场关联较大的权益类产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占比超过四分之三。
业绩压力下规模“难长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若深究清盘的原因,债券型基金可能是机构资金有其他需求而退出;而权益类基金,业绩不佳是被投资者抛弃的主因,不过震荡市也会增加“迷你基”清盘的风险。从清算类型来看,有156只产品是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不得不离场。
在近年来市场持续处于低谷的背景下,公募行业业绩压力增大,部分业绩不佳的产品面临单位净值下降和投资者赎回的双重压力,同时也难以吸引新资金,最终因规模持续萎缩而不得不选择清盘。
以9月“被迫”离场的21只权益基金为例,其中仅有4只产品年内回报为正,表现最佳的泰康景气行业A的年内回报为3.84%,最差的中银证券优势成长A年内亏损幅度达34.55%。
观察这些产品的“一生”,大多数是在2021年至2022年的高点成立的,在长达两至三年的跌势下,它们的净值也随之回落,甚至沦为“三毛基”“四毛基”。据第一财经统计,上述范围内有9只产品的复权单位净值低于0.7元,换言之,这些产品成立以来亏损幅度已经超过30%。
其中,复权单位净值最低的是华安国证生物医药联接A和华安中证光伏产业联接A,二者最新复权单位净值为0.38元、0.39元。这两只产品均成立于2021年9月,成立至今累计亏损62.1%、60.69%。
除了业绩不佳的影响,投资者行为模式的变化也是赎回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财经从业内了解到,相较于过去“深套不赎、微涨才走”,有部分投资者选择不计成本从权益类市场逃离。而从数据来看,这些清盘基金上半年的赎回速度也在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中,有多只产品属于发起式基金,即无视200户有效认购户数、2亿元募集规模的最低成立门槛,但3年后未达到2亿元便步入清盘的产品。这些产品在高点成立以后,业绩下滑叠加投资者赎回,想要通过规模大考有不小的难度。
Wind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时,上述21只权益基金的份额合计减少了1244.32万份,其中华安国证生物医药联接A还被申购了1469.13万份;而在二季度时,基金份额被净赎回1.17亿份,东财创新医疗六个月定开减少了近4000万份(3965.04万份)。
清盘不等于钱“消失”
基金清盘意味着什么?一位基金行业分析师表示,基金清盘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的钱都会消失。它会根据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清盘后的资产收益或剩余资产分配给投资者。
“不过如果基金的净值已经下跌,投资者还可能会面临本金的损失。”在该分析师看来,基金规模的大小受到资金流和业绩表现的影响。许多小规模基金由于无法吸引足够的投资者兴趣或表现不佳,从而拉响了基金清盘的预警。
业内受访人士也有类似观点。华南一位基金业内人士与第一财经交流时表示,公募基金作为一种大众理财的产品,如果持有人数少、规模小,那说明这只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存在的价值也值得商榷了。“尤其是在当下的市场里,业绩平庸又没有什么知名度的产品,那很难做起来。”他说。
不过,该华南基金人士也表示,在经过一轮自发清盘后,公司对于产品清盘也会相对谨慎。“如果是数量稀有或特殊赛道的产品,公司可能会愿意保下,因为有可能后续难以申请。这还是取决于对产品的理解和定位。”
“清盘操作属于正常的优胜劣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权益类基金清盘现象的发生和市场行情有很大的正相关性,但清盘机制常态化有助于基金公司将资源集中到优质产品的运营中。”在一家中大型基金公司任职的方可(化名)说。
方可表示,“迷你”产品规模较小,对基金公司的利润边际贡献度相对较低,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基金公司对这类产品进行清盘,有利于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效率。
事实上,在低位震荡的市场行情中,还有大量的基金产品正遭遇生存考验。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合计规模低于6000万元的权益类产品有1617只,已在5000万元规模“红线”下挣扎的则有1258只,清盘压力可谓如影随形。
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5日,近一个月来,有84只基金发布了关于“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和“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若这些产品未能抓住市场机会、规模实现有效增长,也面临着濒临清盘的窘境。
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该如何避免清盘基金?“其实对于投资者而言,行业存续的基金产品超过一万只,同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也远远超过投资者的需求。规模太小的基金可以及早抽身,重新选择新的产品。”前述基金行业分析师认为,建议投资者尽量选择规模相对较大的基金,并时常关注基金规模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