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投资香港创科最佳时机!——对话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

发布时间: 2024-09-30

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2022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下简称《蓝图》),提出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以下简称创科)中心。时隔两年,相关工作进展如何?未来又有哪些发展大计?就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以下简称创科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

本次完整访谈记录于中国基金报《对话》栏目,视频如下,以飨读者。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完整视频访谈链接)

香港创科产业发展机遇处处

中国基金报:《蓝图》公布两年来,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相关工作进展如何?

张曼莉:创科是香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轴,也是我们迈向以新质生产力主导的新经济的核心点。过去几年,在特区政府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在,香港创科发展正处于黄金时代,机遇处处。当前是投资香港创科最佳时机。

香港新的创科产业体系已现雏形。我们在2024年竞争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五位,在营商环境、科技基建等均有不错的表现。2023年,香港的初创公司亦接近4300家,约为10年前的4倍,同期更见证十多家独角兽企业的诞生。据《全球初创生态系统报告》,香港在2024年新兴初创生态系统排名全球第三,亚洲第一。

本届政府首份《施政报告》提出用五年时间吸引不少于100家具潜力或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我们用两年时间,提早完成了相关指标,已与超过100家有潜力和具代表性的创新科技企业洽谈好,于香港落户或在港扩展业务,它们将于香港合共投资超过520亿港元,创造超过15200个就业机会。已落户香港的企业当中,不乏知名龙头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思科、惠普、阿斯利康、晶泰科技、地平线等。

中国基金报:香港为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吸引到如此多科技龙头企业?

张曼莉:“一国两制”之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的独特优势之一。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国际的落脚点、平台和关键门户。

香港的很多标准与国际标准完全对接,且基础科研实力雄厚,可助力中国企业与国际科研体系深度接轨。

香港虽然空间不大,却拥有5所全球100强大学。香港的大学拥有2家全球排名前40的医学院。同时,香港汇聚众多国际科研学者、权威专家,人才库非常充裕。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可以很好地为创科企业赋能。

例如,香港交易所分别于2018年和2023年,新增了针对生物科技企业的18A章上市规则,以及针对特专科技企业的18C章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的这些类型企业上市融资,极大地帮助创科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助力他们飞跃发展。

截至2024年7月,共有超过60家生物科技公司依据18A章上市,首次上市集资规模约1200亿港元,再融资规模超800亿港元。不久前,我们迎来了18C章第一股——晶泰科技;还有很多公司已递交了上市申请,正在排队。

不仅如此,香港作为国际数据港,资讯、数据和其他要素一样,都可以全球自由流动。这对于创科企业非常重要。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要打开国际市场,以及进行下一代技术的研发,都需要依托国际大数据。

而且,香港有着简单的税制、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普通法的制度等。

香港汇聚了与国际深度接轨的科研、技术、人才、资本及数据等重要的创新要素;同时,我们还有各种政策支持,对于创科生态圈的培育是全方位的。因此,有意出海的内地企业,会考虑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国际研发中心、国际投资中心或国际人才中心。

中国基金报:《蓝图》提出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你认为目前香港距离该目标还有多远?

张曼莉:现在,香港的创科产业发展已踏入快车道,并爆发了巨大潜力,可以说未来可期。

展望未来,根据《蓝图》的发展愿景参考指标,我们期望到2032年,即《蓝图》公布的第十年,香港的整体创科氛围将进一步提升,不论是初创企业的数目及投资额、还是新经济公司的数目都有显著增加,并迎来更多独角兽企业的诞生。香港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亦逐渐稳步上升,增长动力持续增强。

积极构建蓬勃创科产业生态

中国基金报:未来创科局将如何推进香港创科产业生态体系的发展?

张曼莉: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上、中、下游相互促进、蓬勃发展,形成完整的创科产业生态系统。

香港上游基础科研实力雄厚。例如,全球首个超越人类肉眼辨识、准确度达99.15%的自动人脸识别系统,和全球第一个人造心脏,就是由香港的大学研发的。此外,在深海探测、航空航天及高铁等许多我国技术具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中,香港的高校及科研机构都参与了关键技术的研发。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香港在上游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香港特区政府计划推出30亿港元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技术攻关。我们还将投资60亿港元支持香港组建跨院校、跨领域、跨学科的国际性大型生命健康研发院。

与此同时,我们将突破过往,补齐短板,进一步加强在中游的成果转化,以及下游的产业化、商业化。

在中游,为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100亿港元的“产学研1+计划”,以1:1配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并向其充分让利,吸引企业家和投资人到大学“寻宝”。此外,我们今年还成立了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并会设置中试线协助初创、中小企业进行试产。

中国基金报:能否简单介绍当前香港重点发展的创新科技行业有哪些?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行业作为重点行业?香港有何优势?

张曼莉:在下游产业建构方面,香港会重点支持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具优势和策略意义的科技产业发展,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

例如,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就是香港的传统强项。香港拥有众多国际医学权威,及世界级科学家,基础研究实力雄厚。除本地优秀的医学院外,香港早前推出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生命健康科技实验室,它们都是由海内外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与香港本地大学共建的。

同时,香港的医疗体系完备,并与国际标准无缝接轨。例如,香港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区域,临床医疗数据,既能获得国家的药监局的认可,也能获得美国的FDA及欧盟的EMA认可。

香港特区政府也在努力培育让生命健康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一方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包括建构注册制度,成立国际临床试验中心等;同时,在国家的支持下推出了“港澳药械通”,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定医疗机构经广东省审批后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本港注册的药剂制品,以及使用临床急需、本港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的医疗仪器。因此,已有不少生命健康科技企业有意落户香港。

再比如,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行业,也是香港的优势产业。香港高校有关人工智能的论文在国际间被引用的次数及其影响力排名全球第三。政府正在加紧布局,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超算中心。已经吸引了科大讯飞、百度、商汤科技、思谋科技等不少行业巨头来港设点,也催生了不少本地“独角兽”企业及优秀初创企业。目前,单是在科学园及数码港,就拥有超过600家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相关领域的企业。

中国基金报:未来创科局计划重点推进的工作还有哪些?

张曼莉:我们有三大重点工作方向:

(一)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二)加速构建香港创科产业新体系,努力实现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破局;

(三)积极打造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高地,以人才推动科技,以科技引领产业,以产业汇聚人才。

另外,香港将来的创科用地会形成“南、中、北”的格局:南面是数码港及未来的流浮山,主力推动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发展;中部的科学园,会聚集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deep tech(深科技)的研发;而北部都会区,将包括河套港深创科园(以下简称河套)、新田科技城以及即将推出的沙岭。它们将会是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的核心载体。

中国基金报:能否详细介绍北部都会区的创科布局?

张曼莉:河套是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平台。新田科技城作为补充,将以“产城融合”的方式,去培育蓬勃的创科生态,成为汇聚新兴经济、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的国际创科新城。河套地区和新田科技城日后可以发展小试、中试甚至一些量产项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主要引擎。

沙岭将是北部都会区的前哨站,目前平整好的土地大概有2公顷,也在探讨是否可以利用周边区域将其扩展至10公顷。沙岭会发展成“国际数据园”,配合先进的算力中心及基础设施、上下游产业集群,汇聚全球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及科技企业,带动香港,乃至全国及全球的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对我们发出的首轮意向书反应踊跃。

真金白银

“抢企业、”“抢人才”、“抢资本”

中国基金报:我们知道香港近两年一直积极在全球 “抢企业”“抢人才”,具体有哪些措施?

张曼莉:香港特区政府给予研发中心和先进制造中心很大的支持。例如,每聘用一名博士,特区政府会持续3年给予4.5万港元/月的研发人员补助;硕士和学士则分别为2.3万港元/月和2万港元/月。

而且,香港的税率很低,若年薪在百万以下,税率则更低。

特区政府同时会给企业提供研发经费补助。除此前提到的“产学研1+计划”,以1:1配对资金外;特区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会提供200%-300%的超级扣税。例如,若符合资格的企业一年内在港研发投入400万港元,可享受约1000万港元的税项扣减,投入金额越多,扣减金额也越多,且无上限。

此外,香港最近修订了《税务条例》,推行“专利盒”优惠。对通过研发活动而创造的合资格知识产权,为其源自香港所得的利润提供税务宽减,特惠税率仅为5%。

特区政府不仅提供研发人员的补助,还有研发经费的支持、税务的扣减,再加上各式各样研发相关现金补偿,例如“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为合资格企业的指定应用研发项目提供40%的现金回赠。

此外,特区政府对在港落地先进制造生产线的企业,会根据生产线的投资规模,以2:1的比例提供补贴,每条生产线补贴上限为1500万港元。一家企业,仅须设立几条生产线,可能就能获得约4500万港元的补贴。

此外,特区政府还推出了100亿港元的“新型工业加速器计划”,特区政府会以1(政府):2(企业)的配对形式,为从事策略性产业的企业,在香港设立新的智能生产设施提供资助。

因此,符合香港发展战略的研发型及高端生产制造型企业,落地香港可享受很多优惠政策。我们欢迎更多的科创企业及投资了科创企业的投资机构,尤其是那些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或进一步加深前沿科技研发的企业及其投资人,落地香港。

中国基金报:7月初,孙东局长表示,会尽快检讨“创科创投基金”,并尽快推出新方案。请问为何要进行检讨?目前进展如何?

张曼莉:发展科创不能单靠政府。需要“政、产、学、研、投”各界共同参与,共建产业生态很重要。深圳、硅谷、以色列等地的经验证明,科创产业要蓬勃发展,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往往远超公营机构,也需要有蓬勃发展的创投基金。香港在这方面仍须继续加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聚大量资本,这些资本过去大都眼光向外。而事实上,在最近短短几年,香港就培育出了十多个“独角兽”,并吸引了过百家的优质企业落户,为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遇。

我们须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通过更市场化的机制体质,以政府的力量引导和培养“耐心资本”“长期资本”,让这些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且对资本回报有着较长期限展望的资金,能够长期为投资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发挥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目前,方案仍在探讨之中,已有不少投资者及企业表示有兴趣共同参与。

做好“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

中国基金报:能否分享一下你8月下旬访问韩国的收获?

张曼莉: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强化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及国际科技产业链枢纽的地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以科技讲好香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在“一国两制”之下,发挥好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进一步壮大香港国际创科网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环球科技合作,以更好地发挥“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的作用。因此,我们会前往不同的地方宣讲、介绍,同时进行招商引资、引才。

我们在韩国拜访了当地多家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云计算领域的龙头企业。并与韩国领先的创投基金、生物科技行业协会、初创企业加速器、国际商贸组织等会面。我们与他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向他们介绍香港的独特优势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

与会企业及机构对香港蓬勃的创科机遇深表兴趣,不少已马上筹备来港进行深入的落地考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韩国企业将与香港科学园、河套等签署具体的合作协议,我们正在积极策划和推进。

中国基金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香港在创科领域将如何推动与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协同发展?

张曼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谋划,也是香港创科发展的黄金机遇。香港可与大湾区兄弟城市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做优。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在全球首100个科技集群当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可见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潜力无限。

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链、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创新链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例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在科研人才、前沿基础研究和技术方面也非常强。而大湾区兄弟城市,则具有非常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的能力。

除加强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的合作外,香港也在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研发和先进制造行业。新型的科技形态往往是技术密集型,它是高度自动化甚至7X24小时的,需要的场地和人员并不多,处于价值链的顶端,非常适合在香港发展。

中国基金报:能否具体谈谈香港将如何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

张曼莉:香港可以扮演“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

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对于内地有意出海的企业,将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设计等)落在香港,对于其拓展国际市场是非常有利的。而且,有企业反馈,产品打上“Made In Hong Kong”(香港制造)的标签,售价可提高不少,因为在国际市场上,香港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赖度是很高的。

在引进来方面,海外大量优质企业、技术、人才、资金,也非常需要连接我们祖国内地的庞大市场。香港高度国际化;同时,我们和内地又在一国之下,有着非常密切的交流、往来和合作。因此香港可以作为助力海外优质企业、技术、人才、资金,更好地进入内地庞大市场的平台。

中国基金报:香港可以较便利地获取一些内地数据有何积极意义?

张曼莉: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对于科创企业非常重要。去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和国家网信办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并共同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香港)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标准合同》。在先行先试的安排下,在大湾区针对银行、征信、医疗等行业,允许一些个人数据更便利地流通到香港。接下来,我们希望通过与国家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在合适的时间,以及安全、稳妥的框架下,让数据跨境流通便利扩展到更多行业。从而让更多企业和机构在香港既能获取国际数据,又能获取大量内地数据。令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便利流动的“最佳试验田”。

弄潮中国企业出海潮

中国基金报: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出海潮,这为香港提供了哪些机遇?

张曼莉:正如此前提到,香港的科研体系和市场与国际深度接轨,同时汇聚大量国际化人才,因此在赋能中国企业出海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例如,香港可以帮助出海企业迅速打开海外市场。

一家来自上海的自动驾驶企业落地香港后,短短一年时间,就打开了东南亚及中东市场,销售额成倍增长。

一家北京的无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率先在香港国际机场应用后,迅速在与香港机场及相关企业有密切合作的国际机场及货柜码头铺开了市场。

中国基金报:最后,请你给有兴趣到香港发展的创科企业或投资机构,以及人才提一些建议。

张曼莉:希望大家多关注香港创科发展新机遇。现在是投资香港创科的黄金时代,机遇处处。香港特区政府也会全方位地支持企业落地,做大、做强、做优。我们致力于在香港构建科技产业体系,企业无疑是我们的重点服务对象。我们的目标是结合有为政府及高效市场,更好地支持企业在香港落地和拓展业务,并助力大家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首页 - 股市 - 数据 - 市场动态 - 金融 - 产经 - 基金 - 新股 - 创投 - 科创板 - 新三板 -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18001175879

商务合作    隐私条款    免责声明    投诉反馈

Copyright @ 2024 金融谷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2024068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