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下称“高金”)近日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和蚂蚁理财智库发布最新一期《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这是报告连续第四年发布,旨在分析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及特征,为理解居民金融健康状况提供重要视角。
高金教授吴飞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可以观察到我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改变,发掘变化背后的原因,为居民投资理财提供理性分析视角,帮助居民更科学地配置投资理财产品。
报告显示,今年居民投资理财的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具体表现为备用金增加、低风险产品配置进一步集中,其中,银行存款仍是受访者增配意愿最高的资产类别。即便基金、股票配置有所增加,但也集中于低风险、偏债类资产;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客户中,超过七成青睐储蓄型产品。
“居民理财产品配置仍偏谨慎,大部分居民基金持有仍呈‘短期化’特征,追涨杀跌现象改善有限。”吴飞说。
居民投资理财行为偏谨慎
相比往年,今年的报告显示,居民投资理财行为更谨慎更理性了。“比如个人养老规划参与有所提升,家庭备用金也会增加。同时,选择产品时更多关注费率、锁定期等指标,追逐‘明星基金’等现象降到了历史低点”。
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风险管理意识主要体现在应急金和保险的使用方面。今年,73%的受访者称自己留有家庭备用金,相较于2023年的70%有所回升;保险方面,89%的受访者购买过保险,相较于去年79%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蚂蚁集团研究院数据与模型研究总监王芳向记者表示,投资者更注重配置多元化,且从配置的类型看,稳健型资产比如存款、债券型基金等更多些,“这说明投资理财风险偏好在下降,在风险和收益权衡时更关注风险了,通过更多配置稳健资产来降低投资风险”。
报告显示,银行存款仍是受访者增配意愿最高的资产类别,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客户中,超过七成青睐储蓄型产品。
“居民对长期理财,尤其是补充养老金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报告指出,将长期理财用于补充养老金的居民比例连续三年增长,今年达到47%。开设养老金账户的受访者占比从去年的38%跃升至56%,已购买养老金产品的受访者比例也从24%提高至37%。
公募基金方面,报告显示,2024年的调研结果显示,历史收益仍是投资者购买基金最关注的因素,占比为52%,与去年持平。居民对费率的关注度在四年调研中持续攀升,今年更是由23%大幅提升至33%,而对明星基金经理的关注度则持续下降,今年仅为6%,是对居民选择基金产品影响最小的因素。可见,在市场波动、收益预期较低的情况下,投资者对购买成本更加敏感。
报告认为,居民在投资理财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对相对弱市的适应性,即积极探索通过低风险资产的配置来获得正收益规避市场波动来的资产损耗。在王芳看来,这可以理解为是居民对市场波动环境的主动适应,“前几年房产和股市的波动对家庭资产有一定影响,因此开始为未来不确定性做积极应对”。
权益类资产价值有待发掘
居民资产配置相对集中于储蓄、债类较低收益资产,权益类配置相对较低。
报告显示, 64%的受访者预期较高收益资产占比在两成及以下,较2023年高出10个百分点。全部配置预期较高收益资产的受访者占比也由17%骤减至3%。由此可见,权益类资产价值有待发掘。
“在利率下行阶段,资产配置过度集中在固收类产品,会使得资产增值的可能性降低,不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吴飞向记者表示。
报告指出,当市场表现不如预期时,投资者可能会因为长期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厌恶心理而选择退出市场,“改变居民投资理财决策的根本,还是需要增加居民财务安全感,持续增加投资理财的获得感,让居民从资产配置中获益”。
金融机构的投资者教育与服务,有望帮助投资者校准投资预期并养成良好投资习惯。报告发现,投顾业务覆盖率持续增加,使用过投顾业务的受访者占比由2022年的21%、2023年的27%进一步增长至今年的41%。使用过投顾业务的投资者无论在正收益占比还是收益率上都高于未使用投顾的受访者。投顾的服务价值也在居民的投资目标中有所体现,95%的投顾用户有明确的投资期限目标,高于未使用投顾服务的86%,其中设定中期和长期理财目标的比例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