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024年上半年,券商及从业人员收罚单超200张,涉及50家券商和202人次从业人员。大型券商被罚次数多,投行业务罚单占比三成。罚单特点包括加强境外子公司和公司治理监管、严管场外期权业务、处罚力度加大等。证监会强调将持续加强监管,促进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
踏入2024年的后半程,券商(含其分支机构或营业部)及其从业人员已面临超过200张的严厉罚单。这一数字,无疑成为了行业严监管的生动注脚。
据券商中国记者深入调查,上半年,监管层共开出229张罚单,覆盖50家券商,涉及从业人员高达202人次。其中,大型券商成为“重灾区”,被罚次数多达4次及以上,投行业务的罚单更是占据约三成,33家券商因此被点名。
审视这些罚单,不难发现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监管层对境外子公司和公司治理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其次,对场外期权业务的监管持续从严;再者,监管处罚力度空前加强,首次出现了发行上市监管的“资格罚”。
在罚单数量上,大型券商首当其冲。证监系统上半年共开具186张罚单,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及全国股转公司紧随其后,开具了43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同一事项可能开出多张罚单,导致罚单数量与机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如此,近四成券商被罚1次,被罚次数在2到3次的券商数量与之相当,被罚4次及以上的券商共14家,几乎全为行业巨头。
从业人员方面,被采取监管措施的人数高达202人次。这些人员大致可分为高管或相关业务负责人、营业部员工和保荐代表人三类。其中,招商证券因多名从业人员买卖股票等违法违规行为被集中查办,共有46人受到行政监管措施。此外,海通证券、原新时代证券、中原证券等也均有超过10名员工被罚。
投行业务成为监管的重点领域。33家券商共领73张投行罚单,其中海通证券、中信建投、中信证券等巨头被罚次数居前。在财务造假案中,华西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东吴证券等四家券商更是同时受到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双罚”。
经纪业务同样受到监管的密切关注,67张罚单涉及29家券商。中泰证券成为此领域的“领头羊”,相关罚单数量最多。
在违规事项上,无证上岗、承诺收益、帮助客户在两融业务资质评估等测试中“作弊”等问题屡见不鲜。此外,一些较为罕见的罚例也引起了市场关注,如华泰证券和招商证券因未能及时妥善处理投资者投诉和纠纷而被开出“投资者保护型”罚单;国信证券上海分公司因在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中存在不当激励机制而被警示。
资管业务方面,中原证券、华林证券、中金公司等券商均因此领罚。其中,海通证券和华泰证券在民企纾困资管计划中的投资问题被指出;华林证券和中山证券则在私募资管中存在关联交易管控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合规管理和风险把控方面,上半年近20家券商收到相关罚单。境外业务、自营业务、股票质押业务成为重灾区。例如,华泰证券在债券做市业务中缺乏有效管控导致扩大亏损;东海证券权益类业务内设风险限额管理未能有效执行。
随着监管的全面加强,券商罚单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网络信息系统故障罚单减少;二是与境外子公司相关的罚单增多;三是处罚力度加强,首次出现发行上市监管“资格罚”;四是加强了对公司治理和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关注。
这些罚单不仅影响了券商的声誉,还将对券商的分类评级结果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券商的监管资源分配、现场检查频率和风控成本等方面。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券商需更加注重合规经营和风险把控,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5月中旬,证监会修订发布《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强调将坚守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主线,持续加强证券公司日常监管,强化执法问责。这一规定无疑为券商的合规经营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