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银行半年业绩盘点:净息差收窄,个人房贷余额缩水

发布时间: 2024-09-05

42家A股上市银行的2024年中期“成绩单”全部揭晓。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6月末,上市银行业绩承压趋势延续,多家头部银行营收净利同比均出现负增长,40家银行净息差下探。资产质量整体稳定向好的同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持续缩水,18家银行对应不良率抬头。与此同时,以中小银行为主力,非息收入占比大幅提升,尤其是投资收益普遍大幅增长。

受访专家指出,总体来看,银行经营提升面临的积极因素在积累,无需过度担忧,但以投资收益作为非息收入的来源,长期可持续性受多方因素影响,银行需要平衡风险与收益,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同时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

净息差继续收窄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2024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业绩增长继续放缓,净息差依旧承压。

营收和净利数据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分化明显,多家大行营收净利同比下滑,地方性银行则增速可观。相较去年同期,11家银行出现营收净利“双降”的局面。

具体看来,六家国有大行和招商银行依旧稳居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总额的第一梯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仅有农业银行的营收和净利分别同比微增0.3%和2%,其余六家银行的两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中小银行则在业绩增速方面“争当排头兵”。与去年同期相比,瑞丰银行、常熟银行和青岛银行均实现营收和净利增幅达到两位数,而在归母净利润方面,11家同比增速在10%以上的银行中,有六家城商行、四家农商行和一家股份行,其中杭州银行增速最高,达到20.06%。

从上半年的净息差表现来看,上市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盈利压力凸显。半年报数据显示,仅常熟银行、长沙银行和招商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净息差达到2%,分别为2.79%、2.12%和2%,而在去年同期,净息差在2%以上的上市银行还有12家。此外,与上年末指标相比,除交通银行和兰州银行外,40家上市银行净息差进一步下探。

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与一季度持平,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0BP(基点),处于历史低位。从具体机构类型来看,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值分别为1.46%、1.63%、1.45%和1.72%。半年报数据显示,净息差低于1.54%水平的共有16家上市银行,4家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其中,厦门银行净息差水平最低,仅为1.14%。

如何看待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下半年是否会延续这一趋势?

“净息差继续收窄是当前银行业整体面临的现实考验。”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直言,“从资产端来看,银行机构响应监管政策调降利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负债端来看,银行机构同样调降存款利率以降低负债成本。而从实际数据来看,由于资产端利率调降幅度大于存款调降幅度,故而净息差环比出现进一步收窄。”

在苏筱芮看来,下半年,随着银行资产端业务的利率进一步调降,净息差确实存在继续收窄的可能,银行机构需要加大负债端管理,在合理调整银行存款结构的同时,可考虑进一步从公开渠道拓展低成本负债。

此外,从反映企业利润获得能力和资本运用效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数值来看,9家上市银行同比微增,其余33家较去年同期数据收窄,排名前列的依旧是以地方中小银行为主。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从财报看,不同银行的经营状况存在分化,但总体来看,提升银行经营面临的积极因素在积累,无需过度担忧。

“要看到这些是阶段性困难,展望下半年,随着宏观政策落实与效果显现,经济复苏、市场主体金融服务需求回升,金融市场情绪逐步回暖,加上银行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经营效率,净息差有望企稳改善,营收和净利将逐步回升。”周茂华分析指出。

资产质量整体优化

今年以来,银行业资产质量维稳并有进一步优化的趋势,但在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的具体指标上存在较大分化。

不良贷款率方面,成都银行的不良率最低,为0.66%,与不良率最高的郑州银行相差1.21个百分点。14家银行较去年年末持平,19家银行进一步降低,仅有9家银行微增,但增幅有限,大多控制在0.01个百分点。从指标范围来看,42家银行不良率均控制在2%以下,其中16家银行不良率低于1%。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6%相比,36家上市银行低于行业均值。

拨备覆盖率方面,42家上市银行整体维持高位,但有26家较去年底略有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银行在这一指标上出现较大分化。其中,杭州银行拨备覆盖率高达545.17%,位居第一,而民生银行以149.26%垫底,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的150%标准线。民生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该行拨备覆盖率指标按照《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的规定执行,报告期末适用的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为140%,拨备覆盖率总体稳定。

周茂华指出,从银行主要指标看,不良率基本稳定在2%以下,拨备覆盖率维持高位,银行保持盈利增长,且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要求,处于合理水平,反映银行资产质量良好,风险抵补能力强。同时,国内普惠信贷增长迅速,不良率维持低位,反映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

“从趋势看,银行业盈利与资产质量呈现改善态势,主要受三方面推动。”周茂华分析道,“一是宏观经济的持续改善。我国经济最坏时间已经过去,国内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国内循环持续畅通,经济有望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企业经营与个人财务状况改善,并带动金融服务需求增长。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减,并积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三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经营与风控能力。”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助理教授邵辉在采访中表示,上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不良率有所下降,但存在一定的分化。同时,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出现下滑,这表明银行业在资产质量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压力,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和加强风险控制。

“银行可以通过加大拨备计提,以确保有足够的风险准备金应对潜在不良贷款。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对高风险行业的贷款比例、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信贷审批标准、严格风险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邵辉建议道。

房贷不良率有所抬头

近两年来,房贷各项优惠政策频频发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相关数据如何?《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6月末,上市银行的个人房贷余额继续缩水,不良率有所抬头。

据半年报披露的数据及上年末数据统计,截至6月末,42家A股上市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共计34.04万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3190.63亿元。其中,作为发放房贷的主力军,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6.12万亿元,相比2023年末减少3118.97亿元。

厦门银行在半年报中指出,个人贷款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整体信贷需求偏弱;二是选择提前还款减少利息支出的客户依旧占比较大,尤其是按揭贷款业务。截至报告期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09.0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7.89亿元。

而在个人房贷余额缩水的同时,此类贷款不良率却在上升。在22家披露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走势的银行中,仅有4家银行较去年末不良率有所下降,其余18家增幅在0.1%至0.3%之间。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上半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减少,主要原因是商品房销售额的下滑,由此带来按揭贷款的增量也会减少。此外,购房者对贷款的需求降低。考虑到按揭利率,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往往不会选择顶格贷款,加之提前还贷的因素影响,按揭贷款余额出现下滑。其中,六大行仍是发放按揭贷款的主力,因此下滑幅度更大。

“个人房贷不良率的攀升是近两年房价下跌的结果。不良率的上升往往与房价和交易量的回调并不同步,而是会略有滞后。当房地产出现下滑后,购房者、开发商才会逐渐出现违约行为,且对于银行管理者来说,出于对银行短期内的业绩、利润和市场预期的考量,可能会遵循规则先将之划分为正常类或关注类贷款,直到最后才会反映为不良。”李宇嘉进一步分析指出。

邵辉建议,银行应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加强个人贷款的风险管理,合理控制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同时加大对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此外,银行还应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投资收益占比提升

虽然净息差持续收窄,但是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明显提升。

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最高突破了50%。截至6月末,南京银行以51.13%的比例高居榜首,此外还有24家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突破了30%,较去年同期的12家增长了一倍多。

记者进一步梳理后发现,在非息收入中,普遍大幅增加的是投资收益的占比,尤以中小银行占比高、增速快。具体看来,42家上市银行中,有32家银行的投资收益同比正增长,其中11家银行投资收益的规模达到百亿级,兴业银行最高,约为220.26亿元。此外,在营业收入比重方面,投资收益在国有行和股份行中占比较低,基本在10%和20%以内,而多家地方性银行占比超过30%。

苏筱芮认为,上半年非息收入中投资收益占比高,主要是债市走强带来的交易红利,为银行机构增厚投资带来了阶段性机会,从而带动非息收入走高。

对于非息收入走高的原因,多家银行也在半年报中解释说,主要是“把握市场机遇,债券投资等业务的非利息净收入实现增长”“在市场利率下行期抢抓市场机会、加大交易流转效能,债券、票据等投资收益实现较好增长”等。

“上半年非息收入中投资收益占比较高的情况,这反映出银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选择。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下,银行加大了对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力度,以寻求更高的收益。”邵辉分析指出,“2024年上半年,债市走牛,投资收益成为中小银行非息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农商行,由于拥有较多的存款结余资源,更倾向于投资债券以获取收益,国债、地方债及同业存单成为主要买入对象。此外,部分银行通过释放债券投资浮盈,推动了非息收入的增长。”

“这种高收益的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因为它受到宏观经济状况、利率波动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邵辉指出,以投资收益作为非息收入的来源,长期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市场利率的长期趋势、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周期的变化等。

邵辉最后建议道,银行需要平衡风险与收益,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同时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以增强其长期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银行也应加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其他非息收入渠道的拓展,以降低对单一收入来源的依赖。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首页 - 股市 - 数据 - 市场动态 - 金融 - 产经 - 基金 - 新股 - 创投 - 科创板 - 新三板 -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18001175879

商务合作    隐私条款    免责声明    投诉反馈

Copyright @ 2024 金融谷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2024068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