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卡罗特商业有限公司(下称“卡罗特”,02549.HK)开启招股,计划于10月2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这家原本主营炊具、厨房器具及饮具的中小企业,借助近年来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东风”,推动代工厂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型,在2023年实现了超15亿元营收,最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3%,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仅计算线上渠道,卡罗特在中国、美国、西欧、日本以及东南亚的厨具市场份额均能排进全行业前五名,尤其自从去年发力亚马逊和沃尔玛电商渠道以来,卡罗特在美国线上厨具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13.1%,高居第二位。
卡罗特是如何从一家小型代工厂转变为跨境电商大卖家?公司海外市场高度依赖亚马逊和沃尔玛等渠道,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从贴牌代工转向轻资产模式
此次登陆资本市场,卡罗特计划全球发售1.30亿股,每股价格为5.72港元至5.78港元,预计募资最高达7.5亿港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基石投资者为经纬创投和元生资本这两家专注于一级市场的创投机构,二者分别认购1.57亿港元,在港股IPO市场,以一级市场为主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并不常见。
卡罗特在2007年成立时,还是一家为海外品牌提供OEM服务的代工厂家;2013年,公司意识到市场需求,转而专注于发展ODM业务,并在2016年战略性地进军在线零售领域,推出自有厨具产品品牌卡罗特(CAROTE)。
随着品牌业务的不断扩大,卡罗特对生产进行了另一次战略转型。2022年2月起,从原来依靠外包制造以及内部生产相结合的生产运营模式,转向了完全外包及轻资产模式。
2021年至2023年,卡罗特营收分别为6.75亿元、7.68亿元和15.83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卡罗特的营收比去年同期增加72.2%至5.03亿元。
2021年至2023年,卡罗特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32亿元、1.09亿元和2.43亿元,同期的净利润率分别为4.7%、14.1%、15.3%。今年第一季度,卡罗特的经调整净利润为0.97亿元,同比增长73%,经调整后的净利润率为19.3%。
从业务分部营收占比变化可以发现,品牌业务带动了卡罗特的营收和利润增长,而ODM业务的营收占比则越来越低。2021年至2023年,品牌业务占总营收比例为41.9%、69.1%以及87.2%,而同期ODM业务占总营收比例为58.1%、30.9%以及12.8%。
通过将全部生产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工厂,卡罗特由代工厂变为“甲方”。实现轻资产运作后,卡罗特得以减少对生产工厂与机器的资本开支,更加专注于品牌开发与产品研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
数据显示,卡罗特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与截至2024年3月31日,分别推出520个、1305个、1374个及361个SKU的自有品牌产品。
在海外市场,卡罗特炊具套装售价在89美元~300美元之间,属于中低价位产品。数量庞大的个性化设计产品,以及较为低廉的价格,满足了海外线上市场的多样性需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品牌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呈现下滑趋势,卡罗特解释,2022年至2023年品牌业务毛利率下降主要是由于调整了定价策略,侧重于高性价比,以吸引更多客户及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而由于卡罗特不负责产品生产,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主要来源于其购买量的大小,为了扩大营收规模,或将在市场上继续推行低价策略。
高度依赖海外线上渠道
对于厨具企业而言,海外市场正在成为行业争夺的新蓝海。
卡罗特品牌出海始于2017年,开始在亚马逊北美站销售;2018年,上线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2019年,卡罗特又进入日本市场,开始走上了一条“ODM+自有品牌+电商”的道路。2021年后,卡罗特发力北美市场,亚马逊、沃尔玛渠道成为营收主要来源。
近年来虽然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主要业务位于海外市场,许多跨境企业无法摆脱“第三方电商平台依赖症”,卡罗特亦不例外。
2024年第一季度,卡罗特主要线上平台分别为亚马逊、天猫、沃尔玛,收益占比分别为52.2%、17%、17.2%,其他平台基本都在个位数徘徊。
值得注意的是,卡罗特的品牌业务,主要是通过线上销售渠道开展的。2021~2023年,公司线上渠道销售收入占品牌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1%、98.6%及超过99.9%。
过度依赖线上渠道会使品牌陷入被平台绑架的漩涡,丧失战略主动权,另外还需要向电商平台支付高额的佣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侵蚀了公司的利润。2021~2023年,卡罗特支付给电商平台佣金金额分别为2960万元、4750万元和1.67亿元。
而卡罗特公司超过八成收入来自亚马逊、天猫、沃尔玛这3家第三方电商平台,一旦出现关系中断,或者重大政策变动,都会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高度依赖关系,公司短期内并无可能改变,并将很长一段时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