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10期内容
2024年,中餐出海步伐进一步加快。茶饮火爆东南亚地区,火锅、传统正餐等品牌进军欧美市场,几乎各个赛道上的头部品牌都在竭力抢占海外市场。但整体来说,中餐出海仍道阻且长。
中国美食,国外“出圈”
在距离成都3000多公里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街头,天府皇城坝、贡院里和酥小蒙的门口几乎每天都会排起长队,这些来自天府之国的美食抚慰着异乡人的味蕾。
从早上7点开门迎客,到晚上12点关门,酥小蒙牛肉饼在吉隆坡平均每天要卖出3000多个。“四川天府广场店天天排队,我们在吉隆坡的店铺也是天天排队。”酥小蒙品牌创始人马志军指着贡院里和天府皇城坝的招牌笑着说,海外的店铺也是这样的模式,饼、面条和火锅“三合一”。
今年初,商务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中餐“走出去”。政策红利释放,开启新一轮中餐“出海潮”,多家餐饮企业加速抢滩新蓝海。据相关数据分析,预计到2026年,海外中餐市场规模有望近3万亿元。
2020年8月9日,伦敦一家中餐馆座无虚席。
走进四川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经过清洗分拣、烘干粉碎、高温蒸煮、消毒密封等步骤,一朵朵鲜银耳在1个多小时后变成一碗碗即食银耳羹。该公司总经理岳劲松说,公司正在打通国际销售渠道,准备迈向土耳其等海外市场。
不仅美食品牌频频“出海”,美食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的出口也日益加速。近期,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打包海鲜菇准备出口。“我们车间正在包装的这批海鲜菇主要是发往越南,大概是62吨,总价在50万元左右。”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负责人钟会兰说。海鲜菇是四川今年实现首次出口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截至目前已累计出口500余吨。
四川火锅、陕西肉夹馍、兰州拉面……近年来,中国美食“走出去”的渠道更多、市场更广。
“出海”是如何炼成的
在有 “中国银耳之乡”之称的四川通江县,一朵朵雪白的银耳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花”,全县种植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有2000多个。从无人问津到畅销海外,这朵“致富花”的火爆依靠的是当地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国家级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
“出海”的底气何在?除了自然环境的先天优势外,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将银耳“芯片”攥在手中,选育出4个椴木银耳新品种,收集野生通江银耳菌种120余份,打造了通江银耳种质资源库。
在育良种、增产量、提品质上下功夫,通过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机制,当地不断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开发销售银耳饮料、银耳酒等20多种产品。
7月16日,外国游客在三亚的一家中餐馆用餐。(记者 程潇 摄)
“在去吉隆坡之前,我们就预料到味道好、品质有保障的中式餐饮会受欢迎,但没想到如此火爆。”谈及美食“出海”的缘由,马志军表示,因为之前干过外贸,在世界各地都有合作伙伴。
如何让远在3000公里之外的外国友人吃上正宗的四川味道?“我们的厨师是从成都过去的,在那边进行传帮带。”马志军表示,解决了这一核心问题之后,就是原料的问题。制作火锅底料的原材料是精挑细选的,肉是当地新鲜的,从屠宰场到餐桌绝对不超过12个小时。
以美食为媒,传播中国文化
“美食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桥梁,而且我们还是非遗美食。”马志军说他最近又要动身去吉隆坡等地出差了。“那边的新店已经在筹备中了,我要过去实地考察一下。另外,迪拜、印尼、新加坡等地的店铺也在筹备中。”他希望5年之后,能在全球开300家连锁店,让更多外国人吃到老成都鲜香麻辣的味道。
“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例如,市场结构过于分散,家庭作坊式的经营依然普遍,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区域品牌、地方品牌居多,全国性品牌少,使得行业难以提升标准化程度、发挥规模效应、减少交易成本。这些都是制约中华美食“出海”的因素。
“美食‘出海’还需要内外兼修,对内要促进品牌化、规模化,提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外要积极拓展渠道,还要入乡随俗,适应当地的习惯进行针对性创新。”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袁小然说。
面对“卷”出新高度的国内餐饮市场,餐饮品牌多是基于发展空间的考量,选择“出海”寻找新增量。《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4》指出,许多中国餐饮企业已经瞄准海外市场,不仅体现了产能释放的需求,也反映出中国餐饮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日益增强。目前,中餐“出海”的主要市场以北美、西欧和东南亚为主,但也存在采购链、人才、本土化和营商环境等方面问题。其中,供应链的构建依然是许多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美食加速“出海”,不仅需要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还要通过积极创新避免同质化。同时,对传统菜品进行创新研发,重视对其背后文化价值的挖掘。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认为,中国烹饪不仅要承载千年历史韵味,还要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为双翼,在新时代乘风破浪,让中餐的芬芳飘向世界每一个角落。
半月谈记者:董小红 吴晓颖
原标题:《出海抢滩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