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胡晓炼10月26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4上海苏河湾大会上表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根本就要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方面走在前列,在金融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相关高标准相通相融。
在胡晓炼看来,我国金融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开放力度已经不小,取消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了股东资质要求、扩大了业务范围等。准入的放开不仅涵盖银行、保险、证券、资管、信托等各类主要金融业务牌照,还涉及支付、托管、评级等金融基础设施牌照。
“但以上海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衡量,国际金融机构数量、全球资源配置规模、为全球产业和创新发展所供给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国际金融事物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等,还远不能与之相匹配。”胡晓炼表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在金融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相关高标准相通相融。
规则是法律制度,要体现稳定性,规则相通相融的主要任务就是缩小与国际规则的差异,同时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新领域主动参与规则的制定;规制是操作性制度,要体现约束性,规制相通相融的主要任务是增强规制的清晰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特别要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规范行为中定位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这一关键;管理是保障规则、规制实施落地,要体现效率性,管理相通相融的主要任务是简约、便利、公正、高效,降低交易成本,改变过多过繁且低效的行政管控方式;标准是业务的技术规格,要体现一致性,标准相通相融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国际广泛认可的标准体系,降低准入门槛和技术壁垒。
“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分析国内与国际一般通行的市场、交易、会计、审计、信息披露、行业自律、监督管理等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同异,在维护国家安全前提下缩小差距,以使上海金融中心更好体现出国际属性。”胡晓炼说。
胡晓炼同时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四要素畅通流动”(专业人员、资金资本、信息、数据)这个基本保障。这四个要素是金融业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其高效便捷流动,对于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资源全球化高效配置,形成健全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十分重要。
“当然,我们所说的畅通流动不是无序流动,现阶段也不是完全的自由流动,而是依法合规下便捷高效的流动,是去除掉那些无实质性作用的繁琐程序、改变传统低效的管控方式带来的畅通流动。”胡晓炼建议,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要积极推动相关举措落地,还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做法,推进人员、资金资本、信息、数据跨境流动口子开的更大一些,覆盖的范围更广一些,助力上海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融中心有若干个,这些金融中心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胡晓炼表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与其他国家不尽相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全新的实践,因此,要探索符合国情的建设路径。”
在她看来,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有以下几条路径:一是以发展离岸贸易为牵引,建立离岸金融体系,形成以在岸金融中心为主,离岸金融市场为辅的双结构国际金融中心,在离岸体系内全面实现具备国际化水准的规制框架体系,基本实现与国际规则和实践的全面衔接,形成更加宽松开放的竞争环境。
二是以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为依托,在服务实体经济大前提下推进人民币资本和金融账户可兑换取得实质进展,顺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以吸引全球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聚集为导向,在支持和便利跨境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投融资中,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突破科技金融瓶颈,拓展绿色金融发展,形成金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四是统筹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建设,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安全,确保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确保金融的基本稳定。
胡晓炼表示,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市场规模庞大,投资价值理应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中国又有庞大的储蓄,不仅是对中国,而且是对世界经济增长所需金融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水平,不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让我们进一步凝聚共识,坚定不移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金融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