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业机器人爆炸性增长,未来发展重心将在哪些领域?

发布时间: 2024-08-23

“经过十年快速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第一篇章“产业发展”论坛上作出上述表述。

他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壮大的有力推动者。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与应用大国。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的56%。

与此同时,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也位居全球前列。去年11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制造商数量达106家,全球排名第二。

中国也是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积极贡献者。当前,中国的机器人专利数量已达19万件,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二。

图片来源:世界机器人大会

但不可忽视的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如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本、法规与伦理问题、环境与可持续性、国际竞争与合作等全球性挑战。

辛国斌表示,各国应共同携手推进机器人应用、创新和治理。

他给出了三方面建议:一要互惠互利,携手推进全球机器人产业应用拓展。立足全球视野,加强紧密合作,依托“机器人+”应用行动,发挥中国资源和规模优势,共同开拓新市场;鼓励中国企业加强国际产业合作与本地化服务,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要优势互补,携手推进机器人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开放环境,鼓励外资企业和科研机构落地中国,实现合作共赢;倡导发展开源社区和共享项目,引导资源投入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和人才;发挥国际组织作用,利用相关平台,支持国际交流、互访与合作。

三要共商共建,携手推进机器人治理体系完善。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对接合作,鼓励国内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修订;深入开展伦理、安全、隐私等研究合作,完善安全治理体系;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加强合作,探索行业监管与治理机制,发展行业治理模式。

在本次论坛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Marina Bill发布题为《全球机器人市场:现状、趋势与展望》的报告时指出,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爆炸性的增长。

2019年,全球安装了约6万台工业机器人,此后,这一数字持续上升。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已经达到了50万台。2023年继续增长,增幅约在4万-5万台之间。

“预计未来将达到数百万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想象有其他行业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增长。”Marina称。

她表示,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仅为2.3万台,如今年安装量已达29万台。2017-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率达到了13%。过去十年,全球有近400万台工业机器人在运行,其中超过150万台在中国。

Marina给出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人装机量在全球的占比达53%,亚洲以外的地区占19%,欧洲占15%,美国占10%。

Marina还提及,近年来,工业、服务和食品行业机器人安装量都有显著增长,但自动化领域的增长尤为突出,尤其是汽车和电子行业,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最高,增长速度最快。

“这标志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机器人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Marina称。

针对未来机器人行业的发展,Marina表示,未来发展重心将在五个关键领域。

一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机器人行业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有望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在机器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正迈向与更多行业的融合,简化了使用过程,尤其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整合。人工智能无疑将成为所有行业中最为突出的趋势之一,特别是在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上。

二是协作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因其易用性和高安全性而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焊接等领域,协作机器人已经展现出其应用潜力,并在移动操作性方面展现出便捷性,预示着这一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预计将来会很快看到新的技术解决方案的推出。

三是虚拟仿真与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和数字孪生技术不仅应用于机器人本身,它们在工厂制造环境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技术通过仿真确保机器人技术能够以安全高效的方式实际落地。

四是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正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人们都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具身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提升了机器人的自主化水平,并允许它们在动态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任务。

五是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让机器人行业焕发新生,它们现在能够以更自然的方式接受指令,包括通过自然语言交流。这种易用性的提升为机器人打开了新的应用领域,使得技术发展更为迅速。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开辟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育机器人正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预示着它们在未来教育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教育有望成为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首页 - 股市 - 数据 - 市场动态 - 金融 - 产经 - 基金 - 新股 - 创投 - 科创板 - 新三板 -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18001175879

商务合作    隐私条款    免责声明    投诉反馈

Copyright @ 2024 金融谷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2024068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