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免药物商业化元年已至 2030市场规模达247亿美元、较2020十倍增长丨黄金眼)
国产自免创新药迎来落地期,2024商业化元年即将开启。
01
自免疾病目前情况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机体攻击自身组织的疾病。目前已知约有100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全球约7.6%~9.4%的人群。目前全球自免疾病可分风湿、皮肤和胃肠三大类。风湿自免领域,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皮肤自免领域,主要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胃肠自免领域,主要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
按全球存量患者数量从高到低:特应性皮炎、COPD、哮喘、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中特应性皮炎、慢阻肺、哮喘、银屑病是全球发病人数超亿人的大病。这些疾病发病年龄靠前,患者用药时间长,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
国内自免适应症存量患者数量从高到低:COPD、特应性皮炎、哮喘、鼻窦炎伴鼻息肉、干燥综合征等。从发病率来看,IgA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免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部分自免疾病在国外发病率更高,比如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叠加诊断率的上升,IBD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存在较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资料来源:各疾病流行病学报告
大多数自身免疫病属于慢性病,目前仍未有完全治愈的药物和手段。一旦患病,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传统疗法疗效有限且副作用明显,用药方案已逐步从化学制剂向新一代靶向药、生物药迭代。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比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甾体抗炎药(SAIDs)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三类,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存在较大的心血管、消化道方面副作用。近年来,靶向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17、IL-12、IL-23等)、受体(CD20、CD80/86等)和信号分子(MAPKs、PI3K、NF-κB、JAK/STAT等)的大分子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发展迅猛,上市药物数量呈井喷态势。
医保覆盖为国内自免新药放量提供机遇。随着起效更快、效果更佳的生物药进入中国市场并被医保覆盖,国内自免新药进入商业化拐点。2020年司库奇尤单抗(IL-17A)、普利尤单抗(IL-4Rα)降价进医保(我们测算这两款药物医保后自付年费用低于1万元),到2022年样本医院销售额已分别达到12.2亿元、8.7亿元。
02
需求规模有多大?
自免疾病药物在全球销售额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肿瘤和感染治疗药物。根据2022年全球前100种药物的销售数据,共有18种自免疾病药物上榜,总销售额达861.7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约18%。主要原因:1)全球自身免疫患者基数巨大,影响全球7.6%~9.4%的人口,并且患者几乎无法被完全治愈,需要长期用药,具备慢病的支付属性。2)自免适应症繁多且机制复杂,免疫相关通路相互影响,单个靶点药物可以通过扩宽药品的适应症范围提高销售天花板。
已上市的自免药物大单品频出,补体、白介素靶点增速较快。2022年全球自免药物销售top3分别为阿达木单抗(TNF-α)、乌司奴单抗(IL-12/IL-23)、度普利尤单抗(IL-4Rα),分别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多种自免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从销售额增长速度来看,依库珠单抗(补体C5)202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01%,瑞莎珠单抗(IL-23p19)202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76%、具备较好的成长潜力。
从全球来看,自身免疫疾病是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药物市场:2022年全球自免疾病药物市场的总规模预计为1323亿美元,生物药占据其中的72.9%。考虑到巨大的患者基数以及长期高频的用药方式,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67亿美元,2022-2030年CAGR3.7%。生物药占比预计将持续提高到81%。
从适应症全球药物市场规模以及增速看: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哮喘是2020年药物市场规模排名前三的适应症。但是从药物的发展阶段来看,类风湿关节炎已经有不少生物药(TNF-α)、靶向药(JAK抑制剂)获批上市,解决了部分患者的临床需求,未来空间更多是来自新型药物对老药的升级替代需求。随着白细胞介素药物、JAK抑制剂和TSLP等新靶点的生物制剂的出现,解决目前患者“从0到1”的需求,我们更看好哮喘、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适应症的市场空间增速。
国内视角来看,国内自免疾病的市场正在经历从初期阶段向快速增长阶段的转变:2022年中国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规模约36亿美元,但是药物依然以糖皮质激素等老药为主,生物药等新型药物的渗透率很低。随着新型生物药的数量、渗透率以及医保覆盖率不断提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自免疾病市场规模将达到81.9亿美元,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7亿美元,2022-2030年CAGR27.2%。
皮肤自免药物市场接近100亿元,看好未来增长空间。随着IL-17抑制剂、IL-12/23、JAK抑制剂、IL-4Rα抑制剂等不同靶点的靶向药展现出众疗效,填补了国内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药物市场将快速扩容。
国内SLE和CRSwNP药物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生物药数量较少且渗透率较低,存在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后续随着新型靶向药的获批上市以及生物药占比提高,药物市场规模进入高速增长期。
目前国内胃肠自免患者基数不大,且药物可选择数量较少,市场规模仅60亿元。后续随着患者数目增加,多款海外新机制生物制剂、小分子口服药的获批和进入医保有望推动市场增长。
风湿自免药物市场接近250亿元,以DMARDs为主,TNF-α、IL-6等生物药和JAK抑制剂在治疗方案中线数靠后。后续随着国产生物类似药上市、降价纳入医保以及患者、医生对生物药使用意愿的提高,风湿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将稳步扩大。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自免疾病市场规模超400亿元,但主要以吸入制剂为治疗手段。随着IL-4Rα、IL-5等靶点的新药进入国内市场,有望填补部分生物标志物分类的中重度患者的治疗空白,市场仍有一定扩容空间。
资料来源:Frost&Sullivan;HTI
以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市场为主的中国自身免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自免药物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达到247亿美元,较2020年实现十倍增长,是全球自免药物的重要增量来源。
机构测算,强直性脊柱炎2024年到2035年,国内患者规模将从395万增长到415万左右,其中接受创新药治疗的患者人群将从80万增长到390万,经风险调整后的国内市场规模有望在2035年达到249亿元人民币。
03
哪些国内药企参与其中?
首先在特应性皮炎方面,外用制剂是特应性皮炎轻中重度各级的一线用药,使用量极大。我国特应性皮炎上市新药较少,外用制剂新药仅克立硼罗乳膏于2020年获批,上市以来快速放量,根据米内数据公立医院数据,2022年已达6500万元。相比克立硼罗乳膏,疗效更好的本维莫德和罗氟斯特乳膏有望抢占更多TCS/TCI的市场。
本维莫德原研厂家为冠昊生物,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临床3期实验,预计在2024-2025年完成;罗氟斯特乳膏原研企业ARCUTIS和华东医药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在进行国内临床的桥接实验准备;恒瑞医药SHR0302外用软膏目前在进行临床3期,2022/9首例患者入组,有望成为第一款上市的国产JAK外用制剂。
我国特应性皮炎的系统性用药新药上市较少,2020年来我国仅有度普利尤单抗、乌帕替尼、阿布昔替尼和克立硼罗乳膏上市。但目前已验证的靶点竞争还是较为激烈的,IL4R靶点中康诺亚生物、三生国健和智翔金泰领先;JAK靶点恒瑞医药、泽璟、诺诚健华和先声药业领先,其中恒瑞医药和先声药业布局高选择性JAK抑制剂,泽璟布局第一代pan-JAK抑制剂,诺诚健华为靶向JAK1/TYK2的抑制剂。
在银屑病方面,冠昊生物的本维莫德2019年上市以来快速放量,目前市占率达9%。2023年8月华东医药引入Arcutis的罗氟司特乳膏/泡沫剂,用于银屑病和皮炎的开发,目前正在进行桥接试验。
2023年,恒瑞医药、智翔金泰、康方生物的短期内主要药物IL17单抗达到临床终点并申请上市。抑制剂、口服药领域,则有康哲药业自SunPharma引入的替瑞奇珠单抗是进度最快的IL23p19抑制剂,2023年5月已获批上市;信达生物的IBI112目前进入临床3期,其2期结果显示16周PASI90为50-54%;诺诚健华的ICP442是进展最快的TYK2-JH2抑制剂,2023/12达到2期临床终点,即将进入3期。
哮喘病的生物制剂方面,2014年奥马珠单抗上市以来,2023年才迎来其他药物的集中获批。目前,康诺亚生物、智翔金泰、恒瑞医药、正大天晴、三生国健在不同的靶点中临床进度领先,其中康诺亚生物的CM310位于临床2/3期,有望成为最早上市的国产药品。
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方面,目前我国暂无COPD治疗新药上市,外资中度普利尤单抗是我国目前进度最快的COPD新药,已于2024/1递交NDA申请。国产企业新药多位于I期和II期,尚无POC数据读出,PDE3/4、IL4R布局领先的企业有正大天晴、恒瑞医药、优锐医药、三生国健。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且处于NDA或III期临床阶段的药物中,绝大多数为IL17A抗体。包括恒瑞的夫那奇珠单抗、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鑫康合与丽珠共同开发的XKH004以及康方生物的古莫奇单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