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十一”车市向何处去?

发布时间: 2024-10-22

“金九银十”这一传统销售旺季不负众望。9月,全国乘用车销量高达21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同时环比也实现了11%的增长。这得益于国家报废更新政策以及各地持续稳定实施的以旧换新置换政策的双重推动,为汽车市场的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进入10月后,国庆长假的到来更是为各大主流汽车厂商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成功斩获大量订单。

然而,在短暂的节日狂欢之后,汽车市场未来的走向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是回归以往的平稳状态,还是能够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以价格换取销量的策略是否能够有效解决深层次的市场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行业深入思考和密切关注。

车市最强黄金周

国庆佳节,历来是消费市场的黄金时段。今年的国庆假期,汽车市场更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消费者的购车热情高涨,各大汽车厂商销量飙升,为汽车行业注入了勃勃生机。

国庆期间,全国各地车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汽车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车展现场,各大汽车品牌竞相绽放,最新车型与技术交相辉映。从时尚动感的紧凑型轿车到大气磅礴的SUV,从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到性能卓越的跑车,各类车型琳琅满目,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购车需求。众多家庭趁着假期,扶老携幼共赴车展,亲身体验汽车的魅力。销售人员以满腔热情,详尽介绍车型特色、性能优势及优惠政策,耐心解答消费者的每一个疑问。许多消费者在车展现场便欣然签约,开启了他们的汽车生活。

除了车展的助力,各大汽车厂商还推出了琳琅满目的促销活动,优惠力度之大,令人难以抗拒。有的厂商实行现金直降、置换补贴等策略,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有的厂商则提供免费保养、延长质保等增值服务,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的购车信心。这些促销活动如磁石般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购车,使得汽车市场在国庆期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汽车市场的火爆景象,离不开消费者需求的充分释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观望,许多消费者在国庆期间毅然决定购车。一方面,国庆假期时间充裕,为消费者提供了充足的挑选时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与日俱增。汽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许多消费者希望通过购车提升生活品质,享受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以价换量”持续性堪忧

假日狂欢落幕后,汽车市场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中国汽车报》记者深入探访了北京地区的汽车销售市场,发现市场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一部分汽车品牌销售持续火热,而另一部分品牌,尽管依然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但在国庆假期结束后,门店却迅速回归冷清。

在一些汽车品牌的4S店及直营门店内,大幅的优惠标语和促销活动随处可见,然而,前来咨询购车的客户却寥寥无几。一位经销商面露无奈地说:“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大家都在降价,我们不跟着降,车根本卖不出去。”

从短期效应来看,“以价换量”似乎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消费者被大幅优惠后的价格所吸引,纷纷下单购车。在探访过程中,一位刚刚购置新车的消费者坦言:“这款车原本价格稍高于我的预算,但现在的优惠力度很大,所以就果断买了。”然而,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诸多隐患。

最直接的问题在于,“以价换量”难以持续拉动销量增长。一位经销商老板向《中国汽车报》记者透露:“大家都跟着降价,其实就相当于没降价,可能也就热闹两三个月,后续销量还是无法维持。”

当然,“以价换量”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一位业界资深人士指出,“以价换量”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行业,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企业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以维持运营和发展。当价格被大幅压低时,企业的利润自然会受到重创。长此以往,企业可能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问题,进而影响到研发投入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此外,“以价换量”还可能损害品牌形象。品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包括品牌的声誉、品质和服务等多个方面。如果一个品牌频繁降价促销,消费者可能会对其产品的价值产生质疑,认为该品牌的产品不够高端或质量不可靠。这对品牌的长期发展将造成极大的损害。

再者,“以价换量”容易引发市场的恶性竞争。当一个品牌开始降价时,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其他品牌往往也会被迫跟进。这样一来,整个市场就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大家都在竞相压低价格,从而忽视了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最终,虽然消费者在短期内得到了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市场上可能会缺乏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在探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已经开始认识到“以价换量”的不可持续性,并尝试采取其他策略来应对市场挑战。一些品牌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竞争,通过推出独特的设计、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传统燃油车前景不妙

数据显示,9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48万辆,同比下跌27%,但环比却实现了7%的增长。具体到各大车系,9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6.6%,同比下滑3.5%;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2.6%,同比下降4.2%;而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5.7%,亦同比减少了2.9%。主流合资品牌销量下滑的一个重要推手是传统燃油车销量的萎缩,毕竟这些品牌大多以传统燃油车作为市场的主力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9月,国内传统燃料乘用车销量为94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0.2万辆,环比下降30%,但环比增长18.3%。从1~9月的整体数据来看,传统燃料乘用车在各细分市场的销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A级车市场仍是传统燃料乘用车的主要销售阵地,累计销量为593.7万辆,同比下降13.8%。

那么,真实的市场情况是否与这些数据统计相吻合呢?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一些以销售传统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4S店确实出现了关停并转的现象。其中,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宝马全球首家5S店——北京星德宝的境遇尤为引人注目。

近日,有传闻称宝马星德宝店已停止运营。为了核实这一消息,记者亲赴现场进行了调查。曾经繁华的店面如今显得颇为冷清,尽管宝马全系展车仍在,但店内仅剩下寥寥数名工作人员在处理后续事宜。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店里已经暂停销售,正在等待新的经销商接手。不过,展车还是可以参观的。”

为了获取更多信息,记者还采访了附近的一位商户。他表示:“宝马星德宝店以前生意一直不错,突然停业确实让我们很意外。听说好像是经营上出了问题,但具体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

记者还尝试联系了该店的前员工。一位前员工透露:“我们也是突然接到停业通知,当时大家都很震惊。现在我们都在等后续安排,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产品销量不佳导致经销商亏损并关停门店,这一现象已屡见不鲜。一位经销商老板坦言,传统燃油车的4S店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品牌众多,消费者选择空间巨大。为了争夺客户,经销商不得不投入巨资进行促销活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另一方面,运营成本持续上升,包括场地租金、员工薪酬、营销费用等。在销量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经销商普遍陷入亏损泥潭。

有经销商表示,现在每卖出一辆车都可能是在亏本经营,只是为了维持现金流而勉强支撑。这种状况难以为继,不少经销商正面临生死抉择:是继续坚守并期待市场回暖,还是无奈选择退出?这无疑是他们当前最为棘手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分化明显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低迷,新能源汽车市场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繁荣景象。记者在探访比亚迪、蔚来、理想、鸿蒙智行、小米等品牌门店时,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热烈氛围。这些门店的客流量与成交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燃油车门店。

在小米的一家直营店中,直至晚上8点,仍有众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表现出浓厚兴趣,进店体验咨询,并时有客户选择下单购买。相比之下,旁边的一家外资品牌传统燃油车门店却已早早关门歇业,两者之间的反差极为鲜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态势。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30.7万辆和12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8%和42.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已高达45.8%。1~9月,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完成了831.6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7%和32.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也达到了38.6%。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10月的产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而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200万辆,这一数字高于年初所设定的1150万辆的预期目标。陈士华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积极开发了大量新能源汽车产品,9月的新车发布会就尤为密集,这对汽车销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趋势,但并非所有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都能享受这份繁荣。车市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

据陈士华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集中度要高于汽车行业整体的集中度。随着产业竞争的加剧,市场格局不断分化,重点企业也在经历分化。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三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了一半。

记者在实地探访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在一家二线造车新势力门店中,客流量相对较小,销售人员甚至多于进店咨询的消费者。而这家汽车企业日前传出的欠薪消息,也让一部分潜在消费者对购车产生了疑虑。

近日,有网友在某公开平台上爆料称,这家汽车企业未能按时发放9月员工工资。此事随后不断发酵。据悉,该汽车企业通常于每月15日发放上一月工资。随后,该汽车企业回应媒体称,公司的一线员工和工厂工人工资都是按时发放的。近期,公司中层和高管正在进行薪资架构调整,因此仅个别薪资发放稍慢。之后,该汽车企业内部人士又向媒体表示,已于当日下午收到9月工资,仅迟发了一天。

尽管这家汽车企业暂时解决了欠薪问题,但这一事件仍然让部分知情消费者产生了犹豫。一位消费者表示:“之前也看到过有汽车品牌先是出现欠薪,后面就停止运营的情况,导致售后维修保养难以保证,包括二手车也大幅贬值。所以,我不太敢购买运营不稳定的品牌的产品。”

相关政策需要延续优化

刺激政策无疑是推动汽车市场持续向好的关键催化剂。7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携手发布了《关于加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显著增强了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的力度。具体而言,将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标准进行了上调: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由原先的1万元增至2万元,购买燃油车的补贴则由7000元提升至1.5万元。

这一政策对汽车市场的拉动效应极为显著。据统计,截至10月7日,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平台已累计收到超过127万份补贴申请,这些申请所带动的新车销售额已突破1600亿元大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申请量占比超过了六成。与此同时,汽车报废更新政策还极大地促进了报废汽车回收量的快速增长。

一位消费者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难掩喜悦之情:“我之前花了1万元买了一辆老旧的二手大众车,这次以旧换新不仅拿到了1.5万元的补贴,还额外赚了5000元。再加上厂家的置换补贴8000元和终端的各种购车优惠,原来需要16万元的新车,现在我只花了12万元就轻松到手了。真是感觉买车赶上了好时候!”

另一位消费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本来还想再等等看,但现在有了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我还是决定先买了。万一政策取消了,那可就后悔莫及了。现在应该是最合适的入手时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政策规定,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将于2025年1月10日后正式终止。这意味着,对于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车的个人消费者而言,享受购买新能源乘用车2万元补贴和购买燃油乘用车1.5万元补贴的期限已不足3个月。

对此,行业专家纷纷呼吁延长以旧换新的政策期限。陈士华认为,鉴于以旧换新政策在拉动汽车消费方面已展现出积极作用,为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可预期性,并切实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建议明年能够继续延续相关政策,并尽早公布实施细节,以稳定市场预期。

此外,还有专家提出,可以对以旧换新的补贴标准进行优化调整。“当前的标准可能有些一刀切,对价格较低的小型车刺激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售价较高的中大型车则刺激作用相对较小。”有专家表示,如果能够根据新车销售价格设置差异化的补贴标准,可能会产生更好的刺激效果,对汽车市场的拉动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文/图:张忠岳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首页 - 股市 - 数据 - 市场动态 - 金融 - 产经 - 基金 - 新股 - 创投 - 科创板 - 新三板 -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18001175879

商务合作    隐私条款    免责声明    投诉反馈

Copyright @ 2024 金融谷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2024068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