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是香港当前正在寻求的第二条经济增长曲线,围绕这一新兴“引擎”,香港近些年频频出台政策,真金白银扶持创新科技生态发展。就在日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的2024年《施政报告》中,单独以一个章节的内容,阐述香港特区政府对支持创新科技的新举措,包括设立百亿港元科创母基金、优化“创科创投基金”等,不仅进一步彰显香港发展科创的决心,还将为香港创科发展注入新的“活水”。
国宏嘉信资本董事长冼汉迪
如何看待当前香港创科生态发展的进展和成绩,如何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借助重点创新平台和载体的力量,将香港创科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长期聚焦深港两地科技创新投资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国宏嘉信资本董事长冼汉迪日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围绕此次《施政报告》关于支持创科的具体举措,他向记者介绍了当前香港科创发展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设立百亿级母基金
撬动社会资本入局风险投资
证券时报记者:政府已开展筹备建设第三个InnoHK研发平台,据您了解,此前的InnoHK研发平台给香港的创新生态带来什么变化?您是否有参与平台内企业的孵化?
冼汉迪:InnoHK是香港特区政府的重点项目,聚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研发基础设施,汇聚了包括中国香港在内共12个经济体的科研力量,吸引了全球多家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目前,这个平台已有超过2500名科研人员和29家研发实验室,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生态圈。这不仅显著增强了香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为香港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香港的创新生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InnoHK平台企业的孵化,但我一直在特区政府决策层面支持和推动InnoHK,并积极参与香港科技初创企业的培育工作。例如,今年《施政报告》中提及的“无电制冷技术”,正是国宏嘉信资本孵化企业创冷科技所研发的创新成果。
证券时报记者:《施政报告》提出,将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并以母基金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据您了解,这与此前港投公司管理的300亿港元“共同投资基金”有何区分?
冼汉迪:“创科产业引导基金”专注于指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旨在推动香港在创新科技关键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例如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共同投资基金”则以共同投资模式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并且不局限于创新科技领域。我认为“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意在撬动更多的市场资金进入高难度、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领域,让香港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能占据有利地位。
证券时报记者:《施政报告》提出,将优化“创科创投基金”,调拨15亿港元与业界配对成立联合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创企业。据您了解,这里所指的“业界”,是否指香港本地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就是内地所指的产业CVC,与其共同设立垂直领域的基金?
冼汉迪:我认为所指的“业界”是私人投资者,包括各类投资基金、企业以及可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创企业感兴趣的其他私人资本。香港特区政府通过与这些业界投资者配对资金,共同成立联合基金,目的是利用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私人资本投入到初创企业中,以促进香港的创新和科技发展。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分担投资风险,同时借助私人投资者的专业管理和市场敏感性,更有效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
耐心资本持续发力
科创生态渐成气候
证券时报记者:《施政报告》提出,要发挥港投公司“耐心资本”的力量,您如何评价港投公司成立以来投资和管理的效果?
冼汉迪:港投公司今年6月宣布投资思谋科技以后,如今已与百图生科、银河通用、Spark等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我认为投资节奏正在逐渐加快,显示出港投公司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姿态。
港投公司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强调透明度和规范性。其董事会由多位特区政府官员和行业专家组成,负责监督公司的发展、指导投资策略和把关投资对象等。此外,还设立了投资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以确保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和合规性。我认为港投公司的决策机制充分体现了香港特区政府的产业战略和政策导向。
港投公司采用“耐心资本”投资策略,通过长期投资和引导市场资金,积极参与创科生态系统的建设,将有助于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港投公司的投资方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相契合,将为香港未来的发展带来持续的创新动能。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以来,我们看到香港的各大高校都纷纷设立了创投基金,包括香港特区政府的创新基金体系也不断丰富,从资金端来看,除了高校和政府的资金不断投入香港创新之外,本地的其他社会资本有没有跟进?
冼汉迪: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创新及科创业的初创企业数目增长7%达4257家,其中有68%的创办人为本地人。这显示出本地社会资本对创新领域的关注和参与度正逐渐提升。但我认为相较于特区政府和其他社会资本,大型企业在科创投资方面仍显得谨慎,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谨慎态度限制了大型企业在推动科创生态中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特区政府的政策实施和持续引导,预计未来大型企业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创投资中来。
证券时报记者:经过多方的合力,香港这两年的创业创新氛围如何?是否有涌现出更多优质的创业企业?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冼汉迪:香港的创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不仅初创企业的数量上有所增长,而且涵盖的领域也更加多元化,涌现出了不少优质的创业企业。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创冷科技,他们专注于无电制冷技术,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应用前景。这类企业的特点之一是院校教授创业,意味着企业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技术创新能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补优势能够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深港联动促进两地创科协同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施政报告》还以一个章节重点阐述了推动河套区港深创新科技园的发展,您认为,河套对香港发展科创来说,有哪些重大的战略意义?
冼汉迪:河套区港深创新科技园对于香港来说,不仅是深港合作的桥头堡,也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更是未来发展北部都会区的试验田,可以说河套承担着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其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合作上,更在于推动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这是实现两地创科协同发展的核心关键。例如,河套率先开展的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实现了定制化数据跨境可信传输。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动深港合作,助力香港科创发展方面,您还有什么建议?尤其在资金过河方面。
冼汉迪:《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探索跨境基金等。跨境基金能拓宽两地初创企业融资渠道,丰富投资者选项,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两地科创领域。建议尽快推动成立跨境基金,并在受审批的跨境基金上试点放宽投资限制,建立一套适用于两地市场特性的投资机制,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